香港復康聯會於1964年創立,在過往六十年來,致力聯繫不同非政府復康服務機構及殘疾人士團體,為殘疾人的權益和政策制定而努力。自創立初期,聯會已積極發掘及培養殘疾人參與復康政策和服務,這亦是聯會創辦人、復康之父方心讓教授的遠見。
「方醫生很多時候會邀請你、給你機會、讓你去嘗試,亦都盡量去接觸海外的復康國際的組織,讓你去眼界會擴闊。香港當時舉辦很多有關復康的不同的工作或者活動,都會邀請(我),給你機會去參與,怎樣去組織、怎樣去安排工作,你有機會接觸,你會從中去學習得到亦都會有時候甚至安排你去香港,入去政府委員會裡面做委員,透過做委員的工作裡面,都學習到不同的復康的有關的政府的政策。」香港復康聯會主席(2014至現在)張偉良說。
「方教授本身是醫生,本身都好清楚殘疾人士的需要,在聯會中刻意愛錫殘疾人士,積極製造機會讓殘疾人士發聲。」香港復康聯會前主席(2001至2014)張健輝說。
「當時參與直選(1998年),很多人支持我,特別想提的是方心讓教授,方心讓醫生,他當時也是香港復康聯會的主席。他都不遺餘力,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已經是相當大年紀的一個老人家,但是他在赤柱選站都站了一天拉票,我就覺得我真的沒有預計他會親力親為,因為我以為他已經是這麼有影響力,其實他已經是幫我做了很多事,但是在選舉日親自拉票和握手呼籲人投我票,我真的覺得很感動。」香港復康聯會前副主席(2001至2014)莊陳有說。
殘疾人的參與在推動香港復康聯會的工作
莊陳有指出,殘疾人士最了解自己需要及解決方案,許多時一般人及專業人士都覺得殘疾人士是受助的一群,但殘疾人士覺得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才會知道自己的問題如何解決,這是很重要的。
張健輝說:「殘疾人士雖然未必很有技巧、很專業,但是因為我們本身是第一身,我們完全知道自己的缺乏和需要在哪裡,所以由我們去說出這個需要是很重要的。」他舉例指出,一些公共的洗手間必須要有配合殘疾人士的設計,但一些無障礙的洗手間,當年根據《暢通無阻的通道設計手冊》裡面可能是寫了一些例子,但不是很清楚,於是人們透過想像,將外國的一些例書將外國的配套,「生吞活剝」,都不消化就搬來這裡,來香港,結果出現了什麼情況呢?就是說那個座廁是很高的,他見到很多個無障礙洗手間的座廁,他是用不到的,他甚至形容,好似爬山般先爬到上去,因為坐廁好高。
培養殘疾人士參與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為我們做決定」,這句口號正好概括香港復康聯會過去六十年來,努力發掘及培養殘疾人士參與的最主要目的。現在,聯會轄下共有七個服務網絡,分別就聽障人士、智障人士、精神病患者、肢體傷殘人士、視障人士、學前殘疾兒童以及殘疾人士就業,召集業界機構代表一起就相關議題集思廣益,當中不乏殘疾人士的參與。
張偉良展望未來,聯會會繼續積極培訓殘疾青年人才。今年開始,我們推動「殘疾青年人才培訓計劃」,讓他們可在未來參與公共事務,倡議殘疾人士的權利及需要。活動包括八個工作坊,以及一個大灣區服務考察團。
0:00 香港復康聯會創辦人、復康之父方心讓教授
2:22 殘疾人士的參與在推動香港復康聯會的工作
3:51 培養殘疾人士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