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由培訓,實習到長工 星兒成長之瑰麗轉身

 社會上有不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年青人,他們的能力可能不比平常人差,但因為一些溝通、性格或者行為上的特徵,而為他們的成長經歷帶來困難。 「我有讀寫障礙,有時想寫的東西,就忘記了怎樣寫,主流學校的老師見我這麼辛苦,就推薦我去讀特殊學校。由加入(明愛樂務綜合職業訓練)中心開始,第三年,我就認識了一間(T.E.P.社企Cafe)社企餐廳,將我培訓投入社會工作。」香港瑰麗酒店BluHouse餐廳員工Simon說。 「其實不只是教他們一些技巧,其實環境是很重要的,環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接納。有一個學員曾經說為甚麼會喜歡和我們一起呢?他覺得我們當他是同事,不是覺得他有甚麼特別,或者我們特別要給他甚麼服務。」愛‧傳遞創辦人潘嘉麗(Kitty)說。 Kitty深信這些年輕人欠缺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社會給予的機會。企業營運經驗豐富的她,多年來努力為他們打造工作機會之餘,更積極謀劃讓他們走進公開就業的路徑,機緣之下Kitty遇到與高級酒店餐飲集團合作的機會。 「其實瑰麗集團的品牌叫Rosewood Impacts,最主要是支持平等就業機會,而我們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意大利餐廳BluHouse,也是用使命商業去營運的一間餐廳。機緣巧合之下,有朋友帶我去深水埗T.E.P.社企Cafe,吃了慈善午餐,在過程中我看到這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年青人,他們對餐飲業的熱誠,和他們的態度很好,我和Kitty談談,有甚麼其實瑰麗酒店可以幫到手呢,就撮合了這個計劃。」香港瑰麗酒店社會公益總監吳家麗(Ada)說。 一群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青年,因此而獲得在五星級酒店的意大利餐廳工作的機會,他們了解機會是得來不易,也要克服很多困難才可以勝任工作。「我們為管理層到前線同事提供很多訓練,Kitty亦提供了不少訓練,我們舉行不同的義工活動,令同事可以與特殊教育需要年青人一起合作,讓同事們了解更多年青人的性格、強項,同時消除了同事對他們的誤解。」Ada說。 福利待遇一視同仁 一對一師友計劃 Ada作為公司社會公益總監,在這個計劃花了不少心思,除了規定這班新同事的工作要求與享有的福利跟其他員工一視同仁之外,更安排一對一師友計劃,配對資深同事教導工作以致各種價值觀。她補充說:「我們除了教年青人餐飲業的知識之外,還有很多衛生、食物安全的知識,其實他們都要學,和一個正式的同事是一模一樣,而一對一夥伴計劃,其實不是很多其他的公司會做,因為需要很多時間進行。」 與企業真誠合作 令年青人感到被接納和被支持 Kitty說:「與瑰麗香港合作,這是一間不可多得的公司,它們心裡面真的很想做這件事,令到員工都信服了這個項目。我們做社會服務,資源當然是很重要,但是裡面(與公司)的真誠和真心,才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所以令到我們特殊教育需要年青人在這裡就業的時候,有很大感受是覺得被接納和被支持,這個正向行為支持的環境,能夠發揮特殊孩子的能力和潛力。當我們和企業一起合作,我們也都要明白企業的需要,是大家共贏的,我們能夠可以更加持續發展,令大家的合作更加可以長遠。學員參加了這個項目,成長比我們預期的多,他們的信心大了很多,而學員的家庭看到盼望。」 Simon說:「最初家人說我做不到事,完全投入不到社會,我做到給他們看,我可以令他們佩服我。在家和在外面工作是兩回事,可以給到『家用』。千萬不要小看我們班SEN(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我做得到,其實其他SEN學生都可以做得到。」 短片製作: Fluid Production Company ...

區區有啖好食

對餐飲行業而言,研發照護食往往取決「人才」、「技術」、「成本」三方面因素。「照護食種子餐廳」計劃讓餐飲業界瞭解不同人士對餐膳的需求,從而孕育更多社區吞嚥友善餐廳,令吞嚥困難人士重拾與親朋好友共度同枱食飯的好時光。 由社聯安排營養師、言語治療等組成專業團隊,提供爲期六個月的培訓及顧問服務,助飲食業推動堂食或預訂照護食,同時讓地區中心的服務使用者了解種子餐廳的照護食餐膳。現階段已有四間不同類型的食肆參與餐膳研發,包括:鏞記酒家、一葉小廚、ASAP As Simple As Possible及 iBakery 愛烘焙餐廳。 鏞記酒家負責人甘蕎因女士指,以餐廳招牌菜「炭燒鵝髀」轉化照護食為例,需要內外不斷改進,務求以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形態及原味道。 鏞記酒家打算推出的軟餐餐單亦包括:「懷舊香滑芝麻糕」、「帶子大良炒鮮奶」;家常菜「鹹蛋馬蹄蒸肉餅」、「豉蒜涼瓜牛冧肉」及點心等,滿足不同軟餐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 社企The Project Futurus 則擔當種子餐廳計劃策略夥伴,培訓廚師設計易咀嚼食譜,令他們認識更多吞嚥健康及安全。創辦人文慧妍小姐強調跨界別合作的重要性,政府於安老院舍和長期服務方面以軟餐資助,幫助安老院舍與殘疾機構有需要的人士,真正建構一個多元共融社會。 今期社聯《社情》雜誌有更詳盡的資訊,請參閱:https://bitly.cx/nYL8fK (PDF版)https://bitly.cx/1OzFy (網頁版) ...

遠親近鄰 攜手關顧留港長者

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長者有子女在2020年或以後移民,當中超過六成移民子女更是長者的主要照顧者。 移民潮使留港長者面對身份、生活模式的改變,不再與家人同住、不用照顧孫子、煮飯,使心情產生很大落差。尤其大時大節的時候,他們的孤單感特別強。即使知道子女遠在他方仍記掛他們。當見到人家一家團圓的場面,很容易觸景傷情,因社交孤立導致的精神壓力,亦長久形成社會問題。 有見及此,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去年推出「社區好幫手 – 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加強「留港長者」與社區的聯繫,服務包括:家訪、服務轉介、求助熱線及按需要配對「社區好幫手」服務,例如:教長者用智能電話,簡單家居維修等,協助他們適應生活轉變及提升生活質素。 第二期的「社區好幫手 - 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已經展開,服務期至2025年8月,歡迎轉介及查詢(電話:6849 8307)。 詳情瀏覽:https://www.hkcs.org/tc/services/CommunityHelper ...

香港復康聯會60周年大事回顧:傷健本平等,機會非憐憫

平權、共融,是殘疾人士的共同願景。回顧過去六十年,香港復康聯會積極爭取殘疾人士的應有權利,為締造共融社會而努力。 爭取殘疾人士應有權利 學前弱能兒童家長會創辦人兼香港復康聯會管理委員會委員(1994年至現在)李劉茱麗說:「1993年政府計劃在東頭邨貴東樓興建智障人士宿舍,以及在麗港城設立精神康復者中心,但遭到地區居民反對。香港復康聯會及其他志願組織便在立法會門外反映意見,呼籲政府和議員支持相關議案。在政府的支持下,這些康復設施最終獲准落成並投入運作。這次事件引起了政府對精神復康人士和智障人士權利的重視,促進了平等機會委員會的成立和《殘疾歧視條例》的制定。」 2006年第61屆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殘疾人權利公約》。2008年該公約在中國生效,同時適用於香港。公約旨在促進、保護和確保所有殘疾人士能充分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並促進對殘疾人士固有尊嚴的尊重。香港復康聯會的重點工作是監察公約的落實情況,並將其推廣至社會各階層。 香港復康聯會副主席(2015年至現在)兼《公約》監察及推廣委員會召集人曾健平說:「香港復康聯會在2007年初成立了推廣委員會,後來更名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監察及推廣委員會。委員會積極參與公約的推廣和監察工作,包括起草民間報告,從殘疾人士和復康機構的角度表達對公約在香港履行情況的看法和建議。2012年委員會代表出席了在日內瓦舉行的正式檢討會議,直接與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委員會進行溝通和交流。最終聯合國的結論性意見吸納了部分香港復康聯會提出的建議。」 從憐憫到權利,毫不簡單 香港復康聯會主席(2014年至現在)張偉良指出,回顧過去六十年,復康聯會在不同層面推動殘疾朋友的工作,見證社會對他們眼光的轉變:從憐憫到權利,毫不簡單。展望未來,聯會將繼續倡導和推動立法工作,保障殘疾人士的權益;同時教育公眾,關注殘疾人士在社會及經濟方面的權利和需要,令香港邁向更平等共融的社會。 ...

香港復康聯會60周年大事回顧:殘疾人事,唔關我事?

近年,社會常常將「共融」放在嘴邊。但,真正的共融是甚麼?簡單來說,要達致共融社會,需要硬件和軟件的互相配合。香港復康聯會作為聯繫不同復康機構的平台,在推動殘疾人融入社會、促進硬件和軟件的配合,作出不少貢獻。 香港復康聯會前秘書長(2009, 2013 – 2020)郭俊泉說:「香港復康聯會是一個協作的平台,收集及整合業界的意見,並向政府反映;而政府亦將聯會視為合作夥伴,重視業界協作,令服務及法例要求符合殘疾人士最大利益。例如在【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的修訂和檢討上,聯會曾協調不同障別的殘疾人士,就手冊內容召開諮詢會收集意見,同時於檢討過程積極反映業界的訴求及需要。」 香港無障礙環境不斷進步,硬件方面屬於亞太區先進水平。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兼香港復康聯會管理委員會委員(2022至現在)黃俊恆說:「硬件上,香港的無障礙設施在二十年間迅速的進步,在亞太區而言已經達到領先地位,相信香港復康聯會不同的成員機構,用了聯會這個平台做了很多工作。在不同年代建造的建築物,不論是強制或是可選擇的要求,在【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中已經包含了,其實是過去20年的時間,復康聯會很多朋友努力的成果。」 軟件方面,社會對殘疾人士能力的認同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香港復康聯會除了爭取有利殘疾人士的政策環境,亦積極推動殘疾人士有平等參與社會的機會,當中包括就業的機會。 香港復康聯會前副主席(1997 – 2022)溫麗友說:「就業方面,不少公眾人士對殘疾人士存有偏見,或者是不知道他們的能力,他們未必能夠在公開市場就業,但中間有沒有一些過程協助到他們呢,或者是讓公眾人士知道他們的勞動能力。今天我們坐在這間餐廳,就是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設不少社會企業,製造機會與普通人士互動,了解他們的工作能力,從而在社會企業中得到就業機會,或者是離開社會企業到公開市場就業。」 聯會在二十多年前,鼓勵政府成立「創業展才能」計劃(3E計劃),讓康復機構申請基金營運社會企業,她續說:「現時在醫院及大學都有社會企業存在,也有不少就業機會給予殘疾人士,包括所有類別的殘疾人士,透過香港復康聯會推廣,鼓勵所有機構參與,現在實行了二十多年,成績大家有目共睹。」 時代不斷進步,殘疾人士接受教育的機會愈來愈多,當時不少殘疾人士具備大專學歷,有能力到公開市場就業。CareER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兼香港復康聯會管理委員會委員(2022至現在)崔宇恆說:「 自己與及一班大專學歷的殘疾人士,我們發現很多人都遺忘了我們這個群體,大家會假設殘疾人士是某一種的模樣,或是某一些學歷水平,但其實殘疾人士是十分多樣化的,有不同能力及專業志向,有不同的潛能。我們在10年前成立CareER機構,深信殘疾人士的能力是存在的,如果真的要做到殘疾人士就業,不單止需要政府,社福機構,以及自助組織的努力,更加重要的角色是如何與商界合作成為夥伴,畢竟職位是由商界朋友提供,過去有很多機構提高了殘疾人士共融就業意識,但我們意識到僱主及商界切實聘請殘疾人士,是要知道『know how』(怎樣做),有什麼模式,協助殘疾人士暢通易達,能夠在職場的共融環境中發展事業。」 ...

香港復康聯會60周年大事回顧:我的事,我決定

香港復康聯會於1964年創立,在過往六十年來,致力聯繫不同非政府復康服務機構及殘疾人士團體,為殘疾人的權益和政策制定而努力。自創立初期,聯會已積極發掘及培養殘疾人參與復康政策和服務,這亦是聯會創辦人、復康之父方心讓教授的遠見。 「方醫生很多時候會邀請你、給你機會、讓你去嘗試,亦都盡量去接觸海外的復康國際的組織,讓你去眼界會擴闊。香港當時舉辦很多有關復康的不同的工作或者活動,都會邀請(我),給你機會去參與,怎樣去組織、怎樣去安排工作,你有機會接觸,你會從中去學習得到亦都會有時候甚至安排你去香港,入去政府委員會裡面做委員,透過做委員的工作裡面,都學習到不同的復康的有關的政府的政策。」香港復康聯會主席(2014至現在)張偉良說。 「方教授本身是醫生,本身都好清楚殘疾人士的需要,在聯會中刻意愛錫殘疾人士,積極製造機會讓殘疾人士發聲。」香港復康聯會前主席(2001至2014)張健輝說。 「當時參與直選(1998年),很多人支持我,特別想提的是方心讓教授,方心讓醫生,他當時也是香港復康聯會的主席。他都不遺餘力,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已經是相當大年紀的一個老人家,但是他在赤柱選站都站了一天拉票,我就覺得我真的沒有預計他會親力親為,因為我以為他已經是這麼有影響力,其實他已經是幫我做了很多事,但是在選舉日親自拉票和握手呼籲人投我票,我真的覺得很感動。」香港復康聯會前副主席(2001至2014)莊陳有說。 殘疾人的參與在推動香港復康聯會的工作 莊陳有指出,殘疾人士最了解自己需要及解決方案,許多時一般人及專業人士都覺得殘疾人士是受助的一群,但殘疾人士覺得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才會知道自己的問題如何解決,這是很重要的。 張健輝說:「殘疾人士雖然未必很有技巧、很專業,但是因為我們本身是第一身,我們完全知道自己的缺乏和需要在哪裡,所以由我們去說出這個需要是很重要的。」他舉例指出,一些公共的洗手間必須要有配合殘疾人士的設計,但一些無障礙的洗手間,當年根據《暢通無阻的通道設計手冊》裡面可能是寫了一些例子,但不是很清楚,於是人們透過想像,將外國的一些例書將外國的配套,「生吞活剝」,都不消化就搬來這裡,來香港,結果出現了什麼情況呢?就是說那個座廁是很高的,他見到很多個無障礙洗手間的座廁,他是用不到的,他甚至形容,好似爬山般先爬到上去,因為坐廁好高。 培養殘疾人士參與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為我們做決定」,這句口號正好概括香港復康聯會過去六十年來,努力發掘及培養殘疾人士參與的最主要目的。現在,聯會轄下共有七個服務網絡,分別就聽障人士、智障人士、精神病患者、肢體傷殘人士、視障人士、學前殘疾兒童以及殘疾人士就業,召集業界機構代表一起就相關議題集思廣益,當中不乏殘疾人士的參與。 張偉良展望未來,聯會會繼續積極培訓殘疾青年人才。今年開始,我們推動「殘疾青年人才培訓計劃」,讓他們可在未來參與公共事務,倡議殘疾人士的權利及需要。活動包括八個工作坊,以及一個大灣區服務考察團。 0:00 香港復康聯會創辦人、復康之父方心讓教授 2:22 殘疾人士的參與在推動香港復康聯會的工作 3:51 培養殘疾人士參與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