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刻板印象 增加事主求助難度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指,本港於2021 年就影像性暴力相關之刑事罪行進行立法,並於法例層面肯定受害人的經歷,但目前受害人在求助過程中仍面臨重重障礙。困難之一在於部分公眾、執法人員、前線工作者等支援者於理解「『同意拍攝』不等於『同意分享/散佈』」的概念上落後於當下約會文化及現時之法例。若支援者對拍攝私密照持負面的取態 - 並先入為主地認為「自願拍攝」就是「行為不檢」,往往會加深支援及處理個案過程中對影像性暴力事件之偏見,讓受害人感到其性暴力經歷屬「咎由自取」。受害者在支援過程中面臨的質疑,會降低其透過刑事司法程序的處理事件意願,亦會降低他們繼續透露經歷的可能性。在求助過程中充斥著誤解和質疑的氛圍,不僅無助受害人解決問題,更可能加深其在主流性/別刻板印象下跨越求助門檻的難度。
性別教育資訊兩極化 影像性暴力法例阻嚇力有待觀察
雖然性別平等教育在本港主流教育體系中相對缺乏,但在意願和身體界線的討論方面,這並不意味著青年人沒有渠道接觸學校課程以外性/別教育內容。然而,近年性別議題不時被呈現為兩極對立的狀態,在欠缺性別平等教育的介入下,亦會導致不同青年在資訊接收、建立網絡素養以至相應的性別
意識上出現明顯差異。
科技促致的性暴力(Technology-facilitated Sexual Violence,簡稱Tf SV)包括協會長年跟進的影像性暴力情況,亦涵蓋因近年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所致之「深偽(Deepfake)」技術被利用製作「移花接木」之私密影像的 Deepfake Abuse 行為。雖然本港於2021 年的法例經已涵蓋未經同意下發布/要脅發布「移花接木」之私密影像,但於應對日新月異的 Deepfake Abuse 行為上是否有效仍需觀察。
由數年前韓國N 號房、偷拍、出賣伴侶私密影像群組,到近年本港與區內前線同工持續發現網上各類鼓吹性別歧視、甚至提供施行性暴力行徑之方法或資源的網絡社群,社群中的加害者攝錄並互相分享其加害過程並等交流,均反映科技促致的性暴力衍生之性暴力事件並不限於網絡作為單一事發地點,
更會滲透至私人居所、街頭、校園等地。
推行性別平等教育與 消除受害人污名密不可分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媒體素養教育和網絡性別意識的培養卻未能跟上步伐。科技促致的性暴力(TfSV)的傷害經常被低估和忽視,坊間不少人或會認為「又沒有身體接觸」「只是影像而已」等無法理解這種傷害。事實上,影像性暴力會讓受害者感到被侵犯、 被羞辱、 被背叛,加上網絡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的特性,更會令受害者長期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擔心影像性暴力內容會散播至現實中接觸到的人,擔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是一種持續性的心理折磨。
加強性別平等教育,確立公眾對身體自主權的理解,提升大眾對影像性暴力的認知,與消除對受害人的污名密不可分。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強調,需要讓公眾明白,任何未經同意的私密影像分享和散佈,無論拍攝時是否同意,都構成影像性暴力,而受害人於尋求支援及求助時不會為此承擔任何責備;
同時,亦期望大眾能同理受害人的困難與傷害,成為他們的支持者。只有在一個真正理解和支持受害人的社會環境下,他們才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尋求幫助,並得到應有的公義和支持。
風雨蘭「下架支援」服務( Ta-DA,協助移除未經同意散佈的私密影像)
「Ta-DA 下架支援」為風雨蘭一項協助影像性暴力當事人向網絡平台檢舉在未經其同意下被散佈的私密影像(下簡稱「影像」)之支援服務。當事人可於風雨蘭網站上填寫及提交表格,風雨蘭會代表當事人向相關的網絡平台作出投訴,嘗試將有關內容下架。
在2021 年4 月至2023 年3 月期間,下架支援服務共處理646 個影像性暴力相關求助個案,跟進了當中 1,342 項未經同意下被發佈的私密影像,並成功移除 89% 的內容。透過持續與不同網絡平台就影像性暴力議題溝通,並與海外影像性暴力支援組織建立聯絡關係,風雨蘭致力透過相關支援及跟進工作以減低當事人因自行檢舉而面對的二次傷害風險。
「去年四月份偶然在網上發現我的隱私視頻被上傳到網上,而且被各個網站轉發,當時情緒完全的崩潰了,感覺人生陷入了灰暗絕望。連續幾天徹夜難眠,事情也不敢和家人朋友訴說,感覺到特別的無助。在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風雨蘭的下架支援,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將網站鏈接發送給了風雨蘭,風雨蘭及時的給予回復,讓我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刪除的事交給風雨蘭,這讓我萬分感動也萬分溫暖。這幾個月中,風雨蘭竭盡所能一次次的幫助我下架視頻,對我的問題不厭其煩的解答。感謝風雨蘭的幫助與陪伴,感謝風雨蘭在我灰暗絕望的人生中給了我一束希望的光。— 風雨蘭「下架支援」服務使用者Lily( 化名)
「影像性暴力」變成「日常」?

隨著科技發展和網絡媒體興起,年輕人社交互動方式也不斷變化。朋輩間慣於互傳帶有性意味的訊息或私密影像(Sexting)的現象日益普遍。研究顯示,慣性地傳送此類訊息,更容易模糊性暴力的界限,導致自我保護意識降低,遇到侵犯時不知如何應對,甚至衍生其他性暴力行為。
田 Sir 是性/ 別教育的前線工作者之一,他指出社福同工在處理影像性暴力議題時正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部分事主依賴社交媒體的閱後即焚功能,上傳私密影像,結果被錄屏、截圖並惡意傳播。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事件曝光時,最困擾受害者的是學校介入事件,而非個人隱私遭到侵犯。
田 Sir 表示, 青少年的網絡社交已從交友軟件轉移到遊戲平台和社交媒體(如:Instagram、 Telegram、Threads 等)。其中,手遊中的CP(Coupling) 文化使青少年對陌生人產生情感依附,更易成為影像性暴力受害者,例如被誘騙拍攝私密影像等。而家長、老師和社工卻難以察覺這些風險。
對於「影像性暴力」缺乏認識的同工而言,處理性相關議題本就不易,再加上案件涉及複雜多變的網絡因素,更令他們不知所措。而對性相關議題有足夠認知的同工,往往難以將此納入主流服務。如此,性議題則被擱置。「這種情況與許多學校乃至政府的性教育政策如出一轍—性議題總是被其他更重
要的事項掩蓋,直至『性』變成『問題』才獲得關注。」
性/別教育核心為「尊重」,「知」和「行」是兩回事
田 Sir 指出,不少青少年對基本性/別議題的認識 (例如:性別角色) 已大為提高。但主流論述仍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性教育的核心在於學會「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包容。主流社會缺乏渠道談論性,青少年難以建立健康性/別思維。活躍在網絡的一代,往往通過流行文化塑造價值觀。面對價值觀衝突時,如果慣於非友即敵,動輒抨擊、禁言對方,就違背了性/ 別教育精神。
性/ 別教育應創造討論性的空間,引發人們思考如何在分歧中求同存異,學會非暴力溝通消除暴力、增進關係。
移風易俗 按成長階段推行性/別教育
性教育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工程。救世軍「零點三七」的服務以往集中高小、中學,最近亦涵蓋職青。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面性教育(CSE)為基礎,再按本地情況作調適,提供「貼地」性/別教育。
面對青少年群體,以「共鳴感」進行意識教育相當重要。同一範疇下,不同年齡層關注點有異,以關係教育為例,高小學生教材焦點為身體界線、認識意願等基本概念,中學教材會進一步探討親密關係中相處界線及溝通、及性別等主題;而職青則以如何培育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為中心。重點在於引發思考,協助青年融合個人成長經驗及社會規範,最終建立一套適合自己且尊重他人的價值觀。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由美國心理學家 Marshall B. Rosenberg 創立的溝通模式,目的增進人際及對自己的愛,改善溝通、言語暴力及欺凌,紓解自我傷痛。
4 大步驟(# 觀察 # 感受 # 需要 # 請求)
3 大模式(# 自我覺察 # 同理他人 # 誠實表達)
「救世軍零點三七-青年性健康支援服務」(Youth Health Hub)
致力於為全港9-29 歲兒童及青年提供性健康支援,協助他們度過成長中的挑戰,特別關注性與親密關係對身心社靈整全發展的影響。服務也為家長、教師及青年工作者提供相關支援,包括入校講座、焦點小組、親子溝通、社區身心靈工作坊、及個人性治療服務等。另即將推出Instagram DM 諮詢/ 求助服務。
地址: 九龍大坑東龍珠街一號3 樓C 室
電話:23708186
電郵: [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sa_youthhealthhub
中大研究:在性/ 別小眾社群中,男同志及跨性別人士更易遭受影像性暴力

早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陳俊豪副教授及其團隊進行有關性/別小眾社群影像性暴力經歷的研究,其中有數項發現,在性/別小眾社群中:
1)相較於女性,有較高比例的男性,曾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遭遇私密影像被拍攝、遭威脅發佈或被實際發佈。
2)跨性別者比順性別者更容易遭遇影像性暴力,其被拍攝、被威脅發佈或被發佈私密影像的比例顯著較高。其他人口特徵,包括年齡、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收入水平,與影像性暴力的關聯性均不顯著,顯示影像性暴力可能影響任何背景的人士。
研究發現多個行為和環境因素與經歷影像性暴力有關
首先,使用交友應用程式的頻率以及參與網上約會行為,均顯著提高了遭受影像性暴力的風險。交友應用程式的匿名性和即時性特質,促使用戶更傾向分享私密影像。然而,這些影像可能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遭到分享或被用作威脅,增加了影像性暴力發生的可能性。此外,部分交友應用程式用戶傾向快速與陌生人建立信任關係,因而分享私密影像,提高了私密影像被收藏和未經授權分享的風險。
其次,遭受強迫性色情訊息行為與經歷影像性暴力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網上互動中的施壓或脅迫行為,往往透過要求分享私密影像而展現。這種持續的脅迫,使當事人在壓力下被逼分享影像,更可能有較高風險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公開。
曾因性傾向遭受歧視和排斥的人士,亦面臨較高的影像性暴力風險。陳副教授指,歧視經驗不但會令性/別小眾人士失去家庭和社會支持網絡,而且會損害個人的自我價值認同。在渴望被接納的心理驅使下,他們會更易陷入不平等和具控制性的關係中。在這種關係中,當事人可能因懼怕失去關係而難以拒絕不當要求,甚至會在威脅下作出妥協,分享私密影像。此外,社會對性/別小眾的污名,使當事人在面對影像性暴力時難以尋求協助。
當事人往往擔心因性傾向曝光而遭受二次傷害,或害怕面對執法單位的偏見與歧視,而選擇保持沉默。這些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進一
步提升了遭受影像性暴力的風險。
研究反映,影像性暴力對性/別小眾人士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當事人遭遇影像性暴力後,往往會加強隱藏自己的性傾向,避免遭受更多的歧視和傷害。同時,曾經歷影像性暴力的人會較普遍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他們經常感到自責,害怕私密影像隨時被散佈,這種持續的威脅感會造成沉重心理壓力。
團隊建議多層面提供支援和介入策略
在社會服務方面,建議設立專門應對影像性暴力的支援熱線提供即時危機介入,協助當事人處理情緒創傷。同時,需要加強前線工作者處理影像性暴力個案的專業技巧,以及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確保服務流程特別考慮性/別小眾的需求。在預防教育方面,建議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學習健康親密關係建立,提升對影像性暴力的認識,加強安全使用社交媒體的意識。在政策層面,建議完善相關法例以加強對影像性暴力幸存者的保護,確保執法人員接受適當培訓,使處理過程對性/別小眾友善。同時,要求交友程式和相關網絡平台增設安全及監管機制,建立穩妥有效的影像下架程序。
結語

影像性暴力並非少眾議題,而是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影像暴力不分受害者的性別、年齡或性傾向,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受害者。在智能電話普及、社交媒體發達的環境下,影像傳播速度之快,相信大部份香港人,總有身邊的人,不論男女,作為影像性暴力的施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社會對影像性暴力議題容易掉以輕心,我相信一般人目睹實體的性暴力事件發生,都認為需要給以阻止或報警,但許多時候我們面對影像性暴力傳播,可能只是無可奈何,更對影像性暴力的貼上負面標籤,令不少受害人蒙受二次傷害,甚至放棄報警求助。這不僅令受害者無法及時獲得適當支援,更可能縱容施暴者繼續惡行。
因此,預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要提高市民保護私隱的重要性,提高對不當行為的警覺性,亦要建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阻止這些影像的散播,讓受害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勇於尋求協助。不論是受害者的支援、公眾教育、懲介遺法者,阻止相關影像傳播都需要跨界別的協作,包括社福界、教育界、立法者、執法者、資訊科技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