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落實可持續發展,不單是政府、企業和相關界別的工作,個人也能參與其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3 提到「良好健康與福祉」,這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除了提供優良的醫療服務和疾病防控,心靈上也得支援。
事實上,香港人的心靈健康情況持續令人關注,開心指數跌破新低、精神健康僅僅合格、近9 成港人壓力過大、每7 名市民就有1 人出現精神健康困擾。為改善心靈健康, 大家除向支援服務求助外,亦會尋找不同的「心靈雞湯」, 可能是生活裡看到的一幅圖畫,又或一段暖心文字。
患病反思生命意義
創作「白熊和男孩」的本地圖文作家大泥(陳智華), 除藉筆下的治癒系圖畫和文字故事觸動人的心靈,更希望藉圍爐共聚機會,利用藝術為工具,陪伴有緣結連的人更明白自己,一同製造希望。
大泥2016 年確診鼻咽癌,「你硬撐了很多東西,把很多事情壓抑著,屈在心裡沒有處理,可能我的病都是這樣屈出來」。病癒後,著力學習如何避開令自己生命無益的事情,「好似一些『壞了的人』,避開甚至del(刪除)他; 我覺得生命好重要,條命沒有了就沒有了,人生的力量要留在可關心的人上面。」
這個關心別人意念也貫穿他的創作,早期畫作在報章刊登,不時收到讀者電郵,如有人會把自己失戀經歷投射,看了畫作而共鳴,即使他當初沒有這個動機。後來他再思考創作初心,其實在創作「白熊和男孩」同時,也可能是在安慰自己尋找依賴,「我只不過畫出一個我想像, 或者我希望有的世界,這隻熊世界上可能是不存在。」
圖畫和文字故事觸動心靈
雖然大泥堅拒說自己的畫作可療癒人心, 但確實藉他的作品,心靈受傷的人能得著鼓勵安慰。這旅程的緣起要數回2006 年,他有機會進入大學課堂分享自己的「插畫人生」,然後慢慢連結不同門戶和窗口,開始跟不同組織機構合作,因此接觸不同身、心靈和情緒上有需要的人。大泥不諱言, 自己患過癌症,康復後回看發現對醫病時的情緒有很多體會,令他能更明暸一些病人和照顧者的情緒,「我想個天留番我條命,一定有原因的。」
及至近年,大泥又再發現身邊朋友人到中年,需要面對很多問題,可能是事業開始不穩、需照顧小孩老人, 加上經歷疫情及社會事件,就驅使他創作了一個「森林畫作」,讓讀者有「唞氣」的空間,比較覺得平和Peaceful。
另一方面,他也利用自己專長舉辦工作坊,如邀請同樣患癌症的病人及其伴侶釋放情緒;又跟醫院合作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病人辦活動,「可能透過一個很小的鼓勵,一個很小的活動,原來都有其作用;如果能夠做到一點東西, 能安慰或給身邊的人少少開心和希望,其實已經很好。」
投入精神健康工作
為何藝術創作可成為如此奇妙的工具?大泥說在繪畫時或會把不好的情緒放在作品中,同時還隱含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他最愛在工作坊中著參加者繪出自畫像, 當中的線條形像往往可反映當事人的性格特徵,可以從作品中搵到密碼,令人面對自己,從而可釋放自己。
「每個人都很渴望被明白,有人可以跟你溝通,但自己是否明白自己?只有明白自己,能跟自己相處, 就會學到如何愛自己, 愛真實的自己,人反而會變自在,因為你會原諒和體諒自己。」大泥雖一邊解釋這個自處領悟,同時也強調「孤單不好」,指自己早年畫作角色會單獨出現,但後期總是結伴現身。
同伴的陪伴扮演著一種「我在這裡」般的依賴。踏入2024 年前, 大泥因身邊朋友經歷著極大創傷,至今一年未能走出黑洞,於是啟發他創作由12 幅畫作組成的年曆,並以《hide & seek》作主題,「對方如果需要『匿埋』,不要緊,好好休息, 抖夠了,才出來再擁抱世界;這個都是陪伴,去明白對方,大家留住條命,世界很大,當製造另外一些選擇出來,就是製造了希望。」
他去年新開了工作室本有一連串計劃想法,但終因健康理由令進度不似預期,大泥也在學習如何一步接一步,按自己節奏走2024 年的路,包括未來會跟社福機構及互助組織合作舉辦一些支援小組,亦計劃設計一系列的小書本,以畫作和文字盛載不同的主題。大泥說:「我想個天應該都是要我做這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