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社會服務專業聯盟早前發佈《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研究》,指出大灣區養老主要面臨三大挑戰:跨境就醫、福利跨境攜帶及對大灣區養老認知不足。
大部分香港醫療福利仍未能實現跨境攜帶。香港公立醫院在公帑補貼下收費較低,而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 75 歲以上的長者更獲豁免收費。然而,大部分在內地安老的香港長者未能受惠於內地醫保,只能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報銷部分醫療費用,其餘用藥和醫療費用需自付。這與居港香港居民能享受到的醫療福利存在差距。
一些安老機構提供跨境車輛接送長者回港就醫,但也面臨內地陪診員簽證、長者體力不足等問題。再者,長者也未必了解他們有到大灣區安老的選擇和基本認識。
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教授建議政府處理醫療問題, 突破養老福利跨境攜帶的限制,在政策上協調,讓市民不會因為跨境安老而失去原來可以享用的醫療和其他福利。團隊建議簡化長者回返港就醫過境手續;中期則需要擴大香港醫療資源和醫療券在內地的使用,包括發展遙距醫療,設立「社區藥房」,擴展大灣區認可就醫網絡,提升醫療券金額及適用範圍。
長遠而言,政府需要逐步建立在大灣區就地醫療的保障機制,香港政府可與大灣區各市政府協商,讓在大灣區內安老的香港居民在香港政府資助下加入並享用當地的醫保,或按照居港長者平均醫療費用補貼香港居民在內地養老的醫療費用。
此外,香港專業進修學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林景怡博士認為,部分香港大專院校已設立內地分校,政府應加以善用,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培養符合香港職業標準的護士、物理治療師以及職業治療師等專業人才。
林一星教授形容: 跨境養老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期望政府醫療政策積極配合,給香港長者一個真正的安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