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有兩名分別6歲和2歲子女的基層母親陳太分享,誕下幼女後有產後抑鬱徵狀,當時雖被轉介到專科跟進,但礙於要長時間照顧女兒和同住的年老長輩,故沒有接受跟進診治,至今仍有各種情緒狀況,如經常心跳加速、憂慮、內疚等,一直沒有好好處理。由於是全職照顧者,家中大小事務都由她擔當,但又經常被家人嫌棄做的不夠好。身心健康一直惡化,經常極度勞累,睡眠嚴重不足,情緒很差,患病仍要繼續支撐家務,甚至有次因感冒在診所門外暈倒。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賽馬會太和中心單位主管丘梓蕙說:「婦女做了兒童照顧者後,沒有了自己的時間,不能上班工作,引至沒有機會接觸外界,感覺上變得與社會脫節,亦沒有經濟收入來源。成為一個全職的照顧者,給予家人的感覺是(照顧工作)理所當然,得不到家人認同,甚至出現嫌棄的感覺,自信心亦會變得低落,變得心身俱疲。」

社會上有不少好像陳太般育有幼兒的基層母親,她們在照顧幼兒方面的困難和需要、以至她們自己身心健康問題多被忽視。為識別影響基層母親的一籃子風險因素,找出高危社群,社聯於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進行「基層幼兒母親身心健康狀況研究調查」,接觸了441位基層母親,發現高危群組的一些特徵,包括處於分居或離婚、育有特殊需要兒童、有初生子女、照顧時間長、租住劏房,以至沒有親朋支援。

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陳莹冰指出基層婦女們面對三大困難,並說:「第一,她們的負擔很重,照顧小朋友的時間十分長,尤其在假期的時候,需要用上16至24小時去照顧他們,而伴侶比較多從事基層工作,需要工作8至15小時,所以伴侶較少機會幫助照顧小朋友;第二,當媽媽遇到困難時很難找到別人幫助,包括在經濟及照顧上;第三,媽媽的身心健康比較差,健康行為都比較差。」

事實上,受訪者鮮有運動,58%受訪者平日睡眠時間為6小時或以下,而有36%受訪者表示睡眠質素差或很差,另65%受訪者有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的痛症,至於曾經或現在患有抑鬱症、焦慮症或產後抑鬱症則分別有25%、28%及33%。

陳太認為托兒服務對兒童照顧者最為重要,讓母親可以稍肆休息和有自己的空間,身心才能回復健康。她說:「托兒服務十分重要,尤其是0至3歲的小朋友,因為這段期間沒有學校的支援,如果媽媽是第一胎會特別擔心,很多照顧事情都不知所措,當有托兒服務,保母們十分有經驗,很容易便處理到發生的問題,當初在我第一胎時候,跟她們學習了很多,情緒上亦有紓緩。」

除了加強托兒服務外,社聯建議優化家務指導服務、家庭為中心的基層健康介入,以及加強社區保姆服務,支援一群家庭照顧者。

優化家務指導服務

研究發現照顧0-2歲嬰幼兒的受訪母親在身心健康上較高危,亦發現他們不少缺乏其他家人或朋友支援。建議優化現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家務指導服務,增加服務供應及宣傳,並建立跨專業團隊,為在照顧嬰幼兒上面對困難的婦女提供產前產後的一站式支援,包括教育育兒知識、家居環境安全風險評估、家務支援及產後健康復原支援等。

家庭為中心的基層健康介入

基層醫療強調預防疾病,以家庭為中心,可鼓勵社會服務單位與區內持份者,如母嬰健康院或地區康健中心協作,於社區推行強化家庭健康管理能力的計劃,如舉辦親子運動班、推廣家庭健康飲食、進行家居藥物或疾病管理教育、組織育兒互助小組等。推動計劃的資源,則可設立「十八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支持服務機構提供服務。

加強社區保姆服務

社區保姆計劃為九歲以下兒童提供托兒服務,但名額不足,故應加強社區保姆服務,包括增加義工補貼及社區保姆提供服務的處所。

 

Tags: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