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囤積行為 先掃心事 後掃囤積物

救世軍「齊“掃”心事」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主任王肇言指,多年前救世軍露宿者服務同工接觸到一對因家中囤積問題而流落街頭的年長母女。儘管義工協助清理其住所,母女短暫返家後仍因囤積行為而再度露宿。案例揭示單靠清除雜物無法處理囤積行為,需深入探討行為背後的因素。 事出必有因,強行幫親友掃走垃圾,不處理背後原因及囤積行為,不單止傷感情,而當事人亦都很快儲回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回家,所以要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因此,救世軍獲「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資助、「香港公益金」撥款及監察下成立「齊“掃”心事」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協助受有囤積行為影響人士,例如:定期探訪囤積行為人士,提供家居安全評估及改善建議;由社工、心理學家及醫護專業組成個案管理團隊提供輔導;同路人互助小組等,過去3年協助超過100個家庭。 心情?囤積症 vs 囤積行為 王主任解釋囤積症與囤積行為的區別,指出囤積症需要由精神科醫生斷症,然而不是每位囤積行為人士也會被斷症為囤積症,他續說:「囤積症的人不只是丟東西有困難,他拿東西回家都有困難,什麼是困難或苦惱呢?他拿很多東西回家,拿回家後物品都離開不到家庭,雜亂無章,家庭沒有了空間,最麻煩的是影響到他整個生活狀態,包括他的社交、環境安全,甚至工作等等。」 他續指囤積行為可能受身體及其他精神健康因素所影響,他說:「近年較多接觸到的狀況,可能一些認知障礙,身體及精神健康的狀況,有機會認知障礙的程度開始嚴重的時候,慢慢就有機會連帶有囤積行為出現。例如可能收埋一些東西,或者因為他忘記了一些東西,要額外購買,就會令到家裡越來越多東西,開始管理不到,嚴重就會開始影響到出現囤積狀況。」 處理囤積行為,需要協助服務使用者重建決策能力,及探索人與囤積物的情感連結。王主任說:「當我們和他整理物品時,如果貿然要用很快的節奏去處理,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每一刻的決定都是非常困難,所以在我們義工去整理物品的時候,經常做得很慢,特別開頭的時候,我們會逐樣物品拿出來。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希望他可以慢慢重拾他自己做決定的方法,這很重要。第二個原因是透過每一樣物品的觀察及檢查,我們都會找到一些過往的故事及經歷。透過那個經歷,我們會和他一起去討論,究竟那個物品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又或者為什麼他會帶那個物品回家。現在這一刻他選擇時,有什麼原因影響他?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是不留下時,其實也代表著下一刻他希望自己怎樣生活。」 參與2024【S+高峰會暨博覽】的成效 此外,救世軍參加2024年【S+高峰會暨博覽】成為參展商後,「齊“掃”心事」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吸引了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查詢服務,顯示出社會對囤積行為問題的關注和重視。王主任提到,除了社工外,收到不少物業管理和醫護等非社會服務業界員工的查詢,主動了解如何應對囤積問題。而部分查詢來自囤積者本人及其家人,希望改善自身狀況。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