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養老的機遇

然而,能夠順利在大灣區城市養老的長者,需具備一些條件,但坊間較少這個課題的研究。社聯早前進行一項小型質性研究,訪問二十二位香港長者,親身了解他們對跨境養老的意見,當中大部份受訪長者已長居內地,其意見可反映一定真實狀況。 內地低房價和租金較香港低是吸引長者到大灣區養老的重要誘因,居於內地的受訪長者指內地的住屋開支只是香港的六成,而平均每月整體開支不到6,000港元,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最新一份報告指退休人士每月開支達到14,700港元。因此,以經濟狀況而言,對未能居於公屋的長者,以及只靠社會保障或微薄積蓄支撐生活的長者,跨境養老特別有吸引力。 他們普遍認為大灣區城市生活空間較大、節奏較慢,空氣質素較佳。有受訪長者提到大灣區的「敬老文化」,不會視長者為生活負擔,社區融洽,而且能夠免費使用許多公共服務。 然而,有機遇也有擔憂,不論是租住內地房屋或置業的資訊及運作,對有意回大灣區養老的長者是個挑戰,他們擔心在內地租房出問題,甚至被騙。另外,他們對內地醫療服務質素和費用仍然缺乏信心,即使診金及其他醫療開支較香港私營醫療服務便宜,但對於需要長期就醫的長者來說,仍憂慮醫療開支負擔沉重。 長者的擔憂不無道理,要推動香港長者順利在大灣區養老,政策支援和服務配套相當關鍵。首先,必須完善跨境醫療保障政策,在便利居於大灣區的港人繼續使用香港醫療服務方面,必須擴大遙距診症、「港澳藥械通」、跨境救護車服務等支援。至於使用內地醫療服務方面,必須增加可以使用醫療券的醫院及適用範圍,並協助港人參加內地公私營的醫療保險計劃。政府已循這些方向進行改革,未來可望進一步深化。 同時,也應考慮在大灣區成立更多服務港人的機構,為到內地的港人提供適應內地生活的諮詢及支援服務,如協助租置物業、到埗後安頓、辦理證件,機構亦可以辦演內地及本地社會服務的橋樑,轉介他們使用適當的社會服務,一步步協助香港長者實現在大灣區社區安老。兩地政府及相關服務單位通力合作,完善政策和服務配套,才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 文章刊於2024年8月23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南昌組合社會房屋的第二生命

為協助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社聯於2020年8月推出全港首個過渡性組合社會房屋「南昌220」,提供89個單位及提供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南昌220」項目去年底完滿結束,由於建築物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拆卸模件後可重新裝嵌,現已於大埔黃魚灘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展開第二生命。 回想當初籌備這個項目時,由於土地乃短期租約,為了節省建築時間,讓基層住戶盡快入伙,可以住久一點,故參考了荷蘭社會房屋的組裝合成建築法,到項目完結後方便拆卸和重置建築物,而「南昌220」更成為本港發展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重要試點。 根據房局屋的短片和介紹,今年三月拆遷「南昌220」後,模件先送往洪水橋中轉站檢查和翻新,由於單位內部情況非常理想,只須重新髹漆和更換喉管等小工程,並針對結構和防火的部件作出仔細檢測,南昌模件目前已於黃魚灘項目重置妥當,這也是本港首次將組裝合成的過渡性房屋模件拆卸重建。 其實MiC有許多可能性,除了重置於過渡性房屋項目,也能用於設置展覽及辦公場地,可以有很長的生命周期,能夠靈活地迎合社會需要。 順帶一提,為加強向公眾介紹過渡性房屋項目,房屋局將於本星期六(7月15日)於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多用途禮堂舉辦「過渡性房屋開放日」,多個營運機構將會設置攤位,介紹不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居住環境、社區服務、交通配套和生活設施等,並接受即場遞交入住申請表。當日亦提供專車往返參觀三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包括元朗「同心村」、「博愛江夏圍村」及赤柱「尚晉坊」, 詳情請瀏覽https://shorturl.at/jJRV6。 文章刊於2023年7月1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低收入劏房住戶身心健康亟需支援 社聯促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的睡眠質素下降,精神比較差,甚至影響他晚上的駕車工作。至於膳食方面,一日三餐都是買外賣居多。 「因為地方太細,經常坐在家好悶,所以會去公園坐,起碼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有時自己都不想外出食飯,不過沒有法子,始終地方細比較麻煩,煮不到食物,家中的窗又對著二樓天井,打開不到窗,所以不會在家煮食,因為有油煙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如果上了公屋地方大了,我可以在家買菜煮飯,始終營養會好一些,現在沒有湯水,外出買飯盒都是味精湯,不及在家自己燙湯。」李先生說。 為了解一班好像李先生的劏房住戶健康情況,社聯去年進行「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接觸1,105個低收入劏房住戶,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低於平均值50分。 他們認為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是最嚴重的居住環境問題,其次為缺乏自然光、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及黴菌等問題。劏房居住環境越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越低分。 調查亦發現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單親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時間大約六個多小時;過去30天感到不適、生病、受傷的比例近三成,只有少數往公立或私家醫生求診,當中超過六成受訪單親家庭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至於獨居人士,六成受訪者沒有每天進食蔬菜、超過一成半每星期五天或以上吃高鈉或即食食物,例如罐頭及即食麵作為午餐或晚餐,他們亦較多患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慢性痛症。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先生說:「研究反映一群住在劏房基層市民的健康比較差,因為生活及住屋環境,引致他們很難有健康生活。提及健康議題方面,大家都聯想到看醫生及食藥,我們調查發現除了他們看不到醫生,食不到藥之外,他們在行為及環境上都會引致健康比較差,所以我們覺得除了讓他們可以看到醫生食到藥之外,要從行為及環境上令他們有健康生活,不容易病倒,這件事都非常重要。」 社聯建議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透過「醫社合作」,讓地區上的社福機構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治未病』的效果。再者,增加社區藥房,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較可負擔的藥物;同時,亦可讓情況較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在社區藥房取藥。我們亦建議需要建立「社區空間」,作為基層醫療和社會服務的介入點,協助劏房住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問題。 ...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6日】政府計劃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為了解基層巿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去年中下旬透過全港54間服務單位接觸低收入劏房住戶(入息中位數低於全港75%),共收回1,105份有效問卷,以識別影響健康的一籃子風險因素,包括住戶身體健康狀況、住屋設施及居住環境問題、健康行爲及意識,以至相關醫療服務介入等。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先生:「劏房住戶的生活條件較差,不是為口奔馳,就是負擔沉重的照顧責任,雖然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但未能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正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目標對象。政府早前發表的基層醫療藍圖,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但如何按『醫社合作』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治未病』的效果,仍然有待探究和具體實踐。政府應藉此機會,加大力度提升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能力,應對社區上潛在的健康需要。」 是次受訪劏房住戶的教育程度以中三以下為主,約佔六成,另三成具有中四至中六教育程度。至於住戶人數方面,二至三人家庭佔超過一半;而育有兒童的家庭佔所有住戶的四成半。 根據自我評估量表結果,16%受訪劏房住戶自評健康狀況屬於「差」,是2014/15年政府就全港巿民進行的同類調查的四倍。其中,收入越低的受訪劏房住戶,越多自我評估健康狀況為「差」。以評分而言,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低於平均值50分,比例上遠高於2014/15年對象為全港市民的調查。 為了解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我們參考英國的房屋健康和安全評估系統,收集受訪劏房住戶面對的居住環境問題,他們認為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問題最嚴重,其次為缺乏自然光、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及黴菌等問題。劏房居住環境越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越集中在低分區(低於35分)。 分析受訪劏房住戶的人口特徵、收入、自我評估、健康習慣、居住環境因素及居住設施,發現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單親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時間大約六個多小時;只有16%受訪者過去三年主動做過身體檢查;過去30天感到不適、生病、受傷的比例達到28%,唯只有少數往公立或私家醫生求診,當中64%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至於獨居人士,60%受訪者沒有每天進食蔬菜、16%每周五天或以上吃高鈉或即食食物(如罐頭及即食麵)作為午餐或晚餐,他們亦較多患有慢性疾病:25%高血壓、10%糖尿病、55%慢性痛症。 59歲的獨居劏房住戶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難以入睡,精神較差,甚至影響晚上的駕車工作。膳食方面,由於劏房地方淺窄,沒有廚房,故甚少煮食,極其量只煮即食麵,平時一日三餐幾乎都是買外賣,甚少吃新鮮蔬果。再者,由於劏房內的窗戶對著二樓天井,甚少開窗,房內空氣不流通,他寧可去公園坐,至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他說,如有病痛,甚少求診,大多購買成藥服用,過往也沒做過全面身體檢查。 許多劏房獨居人士的情況與李先生相似,飲食習慣普遍較差,欠缺預防性的支援服務,故有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社聯建議:  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 資助社區組織提供第一、二層基層醫療預防服務,設計合乎社區需要和針對個別特殊社群的服務,藉以改善基層市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 增加社區藥房 為基層市民和長期病患者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較可負擔的藥物,並透過「醫社合作」為居民提供用藥教育活動,以提升用藥安全性;同時,亦可讓情況較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在社區藥房取藥,省去來回醫院取藥的時間。 建立「社區空間」 貧窮壓縮了劏房住戶的經濟及生活空間,影響健康,故建議於選定劏房較密集的地區(如深水埗和油尖旺區)建立「社區空間」,作為基層醫療和社會服務的介入點,協助劏房住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生活問題。   *下載研究簡報、記者會圖片、劏房住戶個案資料、圖片及短片:https://bit.ly/3IMLQxE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南昌220」組件將在大埔展開「新生」

「南昌220」作為全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並兼具支援服務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除了紓緩基層的中短期住屋需要,同時協助制訂建屋通用程序及規則,啟發許多非政府機構籌建其他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以至政府簡約公屋的服務營運模式。 「南昌220」項目去年11月完滿結束,功成,但身未退。建築物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永久性住屋標準建造,使用期可長達30至50年,同時建築物易於拆卸組件後重新裝嵌,故即將重複使用。 最近在房屋局協助下開始拆遷建築物,交由九龍樂善堂位於大埔黃魚灘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以重複使用,展開新的生命週期。 社聯感謝不同的政府部門、商界、社福機構及一眾專業人士的協助,讓「南昌220」項目得以順利推行。 房屋局及發展局在政策及建築技術層面上提供支援; 勞工及福利局及關愛基金資助購買及興建組合屋; 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借出土地;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項目營運; 東華三院提供社會服務; 九龍樂善堂重置及使用建築物; 社聯社會房屋督導委員會委員提供意見。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