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弱勢社群
已經踏入11月,日間有時還很悶熱。基於暖化現象和氣候變化,現在的四季變遷確實與筆者年少時很不同,極端天氣情況亦越趨頻繁,政府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也提到會在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方面持續強化整體應對能力,把破壞和影響減至最低。 極端天氣豈只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於基層和弱勢社群則帶來更大風險,其中最明顯的問題之一是酷熱天氣的頻率不斷增加,而貧窮人士大多從事基層工作,較常直接暴露在天氣環境中。樂施會的研究發現,受訪清潔工每月平均工作25.9日,絕大部分時間需要戶外工作兼多數被太陽直接照射,夏季時的工作環境温度平均高達攝氏34.3度,近半受訪工友表示身體經常出現不良狀況,有得更曾患上暑熱疾病。 至於劏房也是另一個關注點,居住環境狹窄,空氣流通欠佳,熱空氣往往困在室內,熱上加熱。同時,當颱風或黑色暴雨來襲時,劏房居民也要面對漏水和窗戶受損的危機。 樂施會把上述情況,連同亞洲地區的案例,包括陝西省柳溝村、河北省王金莊、青海省嘉塘草原、尼泊爾山區等地,收錄在《亞洲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 城鄉社區案例集》,了解及分析當地社群面對的氣候變化風險和挑戰。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將於本月底於阿聯酋杜拜舉行,屆時國家及地區代表,以及民間團體會在相關會議上討論不同社群的狀況及應對方案,期望能為下一代提供更多智慧和行動資源,讓受氣候變化影響下的弱勢社群獲得更合適的保障。 文章刊於2023年11月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基層母親身心俱疲 照顧時間長休息少 壓力大欠支援
育有兩名分別6歲和2歲子女的基層母親陳太分享,誕下幼女後有產後抑鬱徵狀,當時雖被轉介到專科跟進,但礙於要長時間照顧女兒和同住的年老長輩,故沒有接受跟進診治,至今仍有各種情緒狀況,如經常心跳加速、憂慮、內疚等,一直沒有好好處理。由於是全職照顧者,家中大小事務都由她擔當,但又經常被家人嫌棄做的不夠好。身心健康一直惡化,經常極度勞累,睡眠嚴重不足,情緒很差,患病仍要繼續支撐家務,甚至有次因感冒在診所門外暈倒。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賽馬會太和中心單位主管丘梓蕙說:「婦女做了兒童照顧者後,沒有了自己的時間,不能上班工作,引至沒有機會接觸外界,感覺上變得與社會脫節,亦沒有經濟收入來源。成為一個全職的照顧者,給予家人的感覺是(照顧工作)理所當然,得不到家人認同,甚至出現嫌棄的感覺,自信心亦會變得低落,變得心身俱疲。」 社會上有不少好像陳太般育有幼兒的基層母親,她們在照顧幼兒方面的困難和需要、以至她們自己身心健康問題多被忽視。為識別影響基層母親的一籃子風險因素,找出高危社群,社聯於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進行「基層幼兒母親身心健康狀況研究調查」,接觸了441位基層母親,發現高危群組的一些特徵,包括處於分居或離婚、育有特殊需要兒童、有初生子女、照顧時間長、租住劏房,以至沒有親朋支援。 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陳莹冰指出基層婦女們面對三大困難,並說:「第一,她們的負擔很重,照顧小朋友的時間十分長,尤其在假期的時候,需要用上16至24小時去照顧他們,而伴侶比較多從事基層工作,需要工作8至15小時,所以伴侶較少機會幫助照顧小朋友;第二,當媽媽遇到困難時很難找到別人幫助,包括在經濟及照顧上;第三,媽媽的身心健康比較差,健康行為都比較差。」 事實上,受訪者鮮有運動,58%受訪者平日睡眠時間為6小時或以下,而有36%受訪者表示睡眠質素差或很差,另65%受訪者有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的痛症,至於曾經或現在患有抑鬱症、焦慮症或產後抑鬱症則分別有25%、28%及33%。 陳太認為托兒服務對兒童照顧者最為重要,讓母親可以稍肆休息和有自己的空間,身心才能回復健康。她說:「托兒服務十分重要,尤其是0至3歲的小朋友,因為這段期間沒有學校的支援,如果媽媽是第一胎會特別擔心,很多照顧事情都不知所措,當有托兒服務,保母們十分有經驗,很容易便處理到發生的問題,當初在我第一胎時候,跟她們學習了很多,情緒上亦有紓緩。」 除了加強托兒服務外,社聯建議優化家務指導服務、家庭為中心的基層健康介入,以及加強社區保姆服務,支援一群家庭照顧者。 優化家務指導服務 研究發現照顧0-2歲嬰幼兒的受訪母親在身心健康上較高危,亦發現他們不少缺乏其他家人或朋友支援。建議優化現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家務指導服務,增加服務供應及宣傳,並建立跨專業團隊,為在照顧嬰幼兒上面對困難的婦女提供產前產後的一站式支援,包括教育育兒知識、家居環境安全風險評估、家務支援及產後健康復原支援等。 家庭為中心的基層健康介入 基層醫療強調預防疾病,以家庭為中心,可鼓勵社會服務單位與區內持份者,如母嬰健康院或地區康健中心協作,於社區推行強化家庭健康管理能力的計劃,如舉辦親子運動班、推廣家庭健康飲食、進行家居藥物或疾病管理教育、組織育兒互助小組等。推動計劃的資源,則可設立「十八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支持服務機構提供服務。 加強社區保姆服務 社區保姆計劃為九歲以下兒童提供托兒服務,但名額不足,故應加強社區保姆服務,包括增加義工補貼及社區保姆提供服務的處所。 ...
逾八成受訪基層婦女欲投身職場
社聯促提供支援 釋放基層婦女勞動力
逾八成受訪基層婦女欲投身職場 社聯促提供支援 釋放基層婦女勞動力 【新聞稿2023年4月27日】本港過去兩年的勞動人口減少139,300人,多個行業正面對人力短缺的問題,除了搶人才外,亦必須積極釋放潛在勞動力。為了解基層婦女參與勞動巿場的意欲、限制及理想條件,探索釋放基層婦女勞動力的出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進行「基層婦女就業參與度研究」,於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期間透過社交平台及社會服務機構邀請育有年幼子女及每月入息低於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婦女填寫網上問卷,最終收到575份有效問卷。 近八成(79.9%)受訪者的年齡介乎30至49歲;約兩成(22.1%)屬分居或離婚狀況。受訪者的平均家庭人數為3.5人,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介乎$14,000-15,999(包括工資、政府現金援助、親友資助等),較全港數字低超過四成。另外,超過七成(72.9%)受訪者現時沒有受薪工作。 即使有受薪工作的受訪者,她們無論在每星期工時、時薪及每月工資上均低於全港有工作女性的數據。她們大多希望增加工時,尤其是兼職工作的基層婦女,但亦有不少限制,例如有需要照顧子女、缺乏學歷技能、以及市場上沒有適合工作等。 至於現時沒有受薪工作的受訪者,有七成半過往曾經有工作,普遍在過去幾年離開職場。無論從未工作或已有職場經驗的受訪者,她們都有很大意欲投入勞動巿場,分別達到近八成(78.6%)及九成(89.2%)。然而,他們同樣受到照顧子女、缺乏學歷技能、以及市場上沒有適合工作等限制。 正如許多家庭面對的狀況,子女年齡越小,照顧責任越困身,較難從事全職工作。是次研究發現有近六成(58.3%)受訪者認為在照顧子女上所獲得的協助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現時有工作的受訪者中,有76.8%曾因照顧責任而辭職,她們現時的工資中位數比辭職前為低。 至於學歷技能方面,教育程度和專業資格影響其全職工作的比例、工時中位數及工資。研究又發現,有七成半(75.7%)受訪者希望進修,理想的進修時數中位數為每星期10小時,雖然有部分受訪者表示想進修英文、美容護理及保安課程等,但許多受訪者其實不清楚應進修甚麼課程,這可能與她們對工作及行業發展不認識有關。 問及對理想工作的想像,大部分受訪者均希望於上午至中午時段工作,相信是配合子女上學時間。此外,現時沒有工作的受訪者認為理想工時中位數為20小時,顯示她們較樂意從事兼職工作;至於現時有工作的則希望稍為增加時數,由每星期30小時增至35小時。 社聯總主任(政策倡議及研究)黃和平先生:「是次研究顯示基層婦女有很大工作意欲,但礙於照顧年幼子女的責任,難以騰出所有時間參與勞動巿場。故此,除了增加託兒服務外,亦要提供更具彈性的工作機會及就業支援服務,才能釋放基層婦勞動力。」 社聯建議: 促進非政府組織與學校合作,善用校舍空間,增加課餘託管服務名額;發展社區保姆服務,增加社區保姆的津貼,並讓更多服務處所發展為中心式的社區託管服務。 僱員再培訓局為長期脫離職場的婦女開展專屬課程;同時因應婦女對彈性培訓安排的需要,檢討「零存整付」證書計劃,增加課程種類,並容許部份課堂以遙距形式進行。此外,提供上課時間更具彈性的成人小學/中學/毅進課程,並為婦女提供培訓津貼及託兒服務等配套。 政府可參考現時青年就業起點計劃,發展以婦女為對象的就業支援服務,涵蓋就業及進修諮詢、舉辦招聘會、就業配對,以及就勞工法律紛爭提供支援。同時,優化中高齡就業計劃,由現時只支援60歲以上失業人士的措施(包括提供培訓津貼及留任津貼)擴展至涵蓋40-59歲並已脫離勞動市場超過5年的人士。 *研究簡報及發布會圖片 https://bit.ly/3NdWGAw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釋放基層婦女勞動力
本港過去兩年的勞動人口減少139,300人,多個行業正面對人力短缺的問題,這也不只是移民潮使然,隨著家庭結構改變、低出生率和人口高齡化,本港勞動力早有萎縮之勢。當各行各業都在搶人才或延後退休的時候,社會也要檢視能否釋放潛在勞動力。 為了解基層婦女參與勞動巿場的意欲、限制及理想條件,社聯早前進行「基層婦女就業參與度研究」,訪問超過五百名育有年幼子女的基層婦女,她們每月家庭入息中位數低於全港家庭,而超過七成受訪者現時沒有受薪工作。 在現時沒有受薪工作的受訪者當中,其實許多過往曾經工作,而且普遍離開職場只有幾年,相信許多因為照顧子女的責任而放棄工作。無論從未工作或已有職場經驗的受訪者,她們都有很大意欲投入勞動巿場,但基於要照顧子女、缺乏學歷技能、以及市場上沒有適合工作,故沒有求職。問及對理想工作的想像,大部分受訪者均希望於上午至中午時段工作,每星期工作20小時,較樂意兼職,相信是配合子女上學時間。 基於上述特點,如要吸引這群有照顧責任的基層婦女就業,先決條件是好好安頓其子女,例如增加課餘託管服務名額,優化社區保姆服務,以至發展以中心方式的社區託管服務。僱主也必須作出相應配套,推行家庭友善的僱員政策,至少在上班時間作彈性安排。 至於就業支援方面,可參考現時「青年就業起點計劃」及「中高齡就業計劃」,發展以婦女為對象的服務,涵蓋就業及進修諮詢、舉辦招聘會、就業配對,以及就勞工法律紛爭提供支援,此舉可協助基層婦女投入職場,在兼顧家庭同時,也能找到職業發展機會。 文章刊於2023年4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6日】政府計劃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為了解基層巿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去年中下旬透過全港54間服務單位接觸低收入劏房住戶(入息中位數低於全港75%),共收回1,105份有效問卷,以識別影響健康的一籃子風險因素,包括住戶身體健康狀況、住屋設施及居住環境問題、健康行爲及意識,以至相關醫療服務介入等。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先生:「劏房住戶的生活條件較差,不是為口奔馳,就是負擔沉重的照顧責任,雖然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但未能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正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目標對象。政府早前發表的基層醫療藍圖,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但如何按『醫社合作』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治未病』的效果,仍然有待探究和具體實踐。政府應藉此機會,加大力度提升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能力,應對社區上潛在的健康需要。」 是次受訪劏房住戶的教育程度以中三以下為主,約佔六成,另三成具有中四至中六教育程度。至於住戶人數方面,二至三人家庭佔超過一半;而育有兒童的家庭佔所有住戶的四成半。 根據自我評估量表結果,16%受訪劏房住戶自評健康狀況屬於「差」,是2014/15年政府就全港巿民進行的同類調查的四倍。其中,收入越低的受訪劏房住戶,越多自我評估健康狀況為「差」。以評分而言,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低於平均值50分,比例上遠高於2014/15年對象為全港市民的調查。 為了解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我們參考英國的房屋健康和安全評估系統,收集受訪劏房住戶面對的居住環境問題,他們認為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問題最嚴重,其次為缺乏自然光、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及黴菌等問題。劏房居住環境越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越集中在低分區(低於35分)。 分析受訪劏房住戶的人口特徵、收入、自我評估、健康習慣、居住環境因素及居住設施,發現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單親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時間大約六個多小時;只有16%受訪者過去三年主動做過身體檢查;過去30天感到不適、生病、受傷的比例達到28%,唯只有少數往公立或私家醫生求診,當中64%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至於獨居人士,60%受訪者沒有每天進食蔬菜、16%每周五天或以上吃高鈉或即食食物(如罐頭及即食麵)作為午餐或晚餐,他們亦較多患有慢性疾病:25%高血壓、10%糖尿病、55%慢性痛症。 59歲的獨居劏房住戶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難以入睡,精神較差,甚至影響晚上的駕車工作。膳食方面,由於劏房地方淺窄,沒有廚房,故甚少煮食,極其量只煮即食麵,平時一日三餐幾乎都是買外賣,甚少吃新鮮蔬果。再者,由於劏房內的窗戶對著二樓天井,甚少開窗,房內空氣不流通,他寧可去公園坐,至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他說,如有病痛,甚少求診,大多購買成藥服用,過往也沒做過全面身體檢查。 許多劏房獨居人士的情況與李先生相似,飲食習慣普遍較差,欠缺預防性的支援服務,故有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社聯建議: 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 資助社區組織提供第一、二層基層醫療預防服務,設計合乎社區需要和針對個別特殊社群的服務,藉以改善基層市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 增加社區藥房 為基層市民和長期病患者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較可負擔的藥物,並透過「醫社合作」為居民提供用藥教育活動,以提升用藥安全性;同時,亦可讓情況較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在社區藥房取藥,省去來回醫院取藥的時間。 建立「社區空間」 貧窮壓縮了劏房住戶的經濟及生活空間,影響健康,故建議於選定劏房較密集的地區(如深水埗和油尖旺區)建立「社區空間」,作為基層醫療和社會服務的介入點,協助劏房住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生活問題。 *下載研究簡報、記者會圖片、劏房住戶個案資料、圖片及短片:https://bit.ly/3IMLQxE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