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CSS Research Report – “Survey on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and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 Needs of Low-income Subdivided Unit Households”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HKCSS) conducted a study last year, reaching out to low-income residents living in subdivided flats (with a median income below 75% of the Hong Kong population) through 54 social service units. A total of 1,10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o identify a range of health risk factors, including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health behaviors, as well as access to medical service. Policy and service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released in March 2023. The study was based on different data sources and the finding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a three-level primary healthcare prevention model. The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presenting the wellbeing of these residents and the high-risk groups through graphics and text.  It also discusses how services and policies can suppor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living in subdivided flats in the community. You may now download a full copy of the research report. For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Ms. Connie CHEN, Officer of Policy Research and Advocacy at [email protected] or 2864 2963. To get a hard copy, please contact Ms. Kitty Leung, Programme Executive of Policy Research and Advocacy at [email protected] or 2864 2977 ...

氣候變化與弱勢社群

已經踏入11月,日間有時還很悶熱。基於暖化現象和氣候變化,現在的四季變遷確實與筆者年少時很不同,極端天氣情況亦越趨頻繁,政府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也提到會在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方面持續強化整體應對能力,把破壞和影響減至最低。 極端天氣豈只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於基層和弱勢社群則帶來更大風險,其中最明顯的問題之一是酷熱天氣的頻率不斷增加,而貧窮人士大多從事基層工作,較常直接暴露在天氣環境中。樂施會的研究發現,受訪清潔工每月平均工作25.9日,絕大部分時間需要戶外工作兼多數被太陽直接照射,夏季時的工作環境温度平均高達攝氏34.3度,近半受訪工友表示身體經常出現不良狀況,有得更曾患上暑熱疾病。 至於劏房也是另一個關注點,居住環境狹窄,空氣流通欠佳,熱空氣往往困在室內,熱上加熱。同時,當颱風或黑色暴雨來襲時,劏房居民也要面對漏水和窗戶受損的危機。 樂施會把上述情況,連同亞洲地區的案例,包括陝西省柳溝村、河北省王金莊、青海省嘉塘草原、尼泊爾山區等地,收錄在《亞洲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 城鄉社區案例集》,了解及分析當地社群面對的氣候變化風險和挑戰。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將於本月底於阿聯酋杜拜舉行,屆時國家及地區代表,以及民間團體會在相關會議上討論不同社群的狀況及應對方案,期望能為下一代提供更多智慧和行動資源,讓受氣候變化影響下的弱勢社群獲得更合適的保障。 文章刊於2023年11月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進一步保障劏房租戶

本港有超過10萬戶家庭居於劏房,面對居住環境惡劣、面積小,但租金高的處境,政府一年前通過俗稱劏房租務管制條例的《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訂明優先續租、限制租金加幅及不得濫收費用等規定,藉以保障租客權益。然而,一年過去,劏房租戶的情況改變不大。 根據政府資料,截至3月31日,差估署共識別出1,524宗業主涉嫌違反《條例》的個案,當中只有3宗被定罪,另有7宗成功檢控劏房濫收水費的個案,許多前線同工均認為這些只屬冰山一角,實際情況嚴重得多。 再者,差估署只處理了約14,000張由業主提交的「租賃通知書」(表格AR2),相對目前超過10萬戶劏房業主,相信有許多未有依法提交表格。當局必須加強執法,確保有效執行租務管制條例。 此外,現時差估署所收到的「租賃通知書」,具有大量劏房數據,政府應該善用這些數據,分析租金及設施差異,從而調整政策。 首先,可以藉著公開這些數據讓公眾了解劏房的租務市況。社聯年前亦嘗試收集數千劏房租戶的數據,並公開讓公眾覽閱租金水平以作參考,只須輸入地區及劏房設施,如有沒有窗戶及廁所等,系統便列出相關的租金數據,這有助提高租金透明度和租戶的議價能力。 據知差估署將於今年五月發佈十八區劏房租金的資料,期望差估署能提供更詳細的數據,讓公眾了解不同質素的劏房的租金水平,減少他們租貴樓的情況。 同時,差估署可以相關數據進行「起始租金」可行性研究。過往民間及學界嘗試透過數據科學找出訂定劏房租金標準的方法,但受數據規模所限,過程有一定困難。如今差估署獲得大量劏房租金及環境設施數據,相信必定能夠就制訂「起始租金」作出更準確和合理的估算,進一步保障劏房租戶。 文章刊於2023年4月2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低收入劏房住戶身心健康亟需支援 社聯促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的睡眠質素下降,精神比較差,甚至影響他晚上的駕車工作。至於膳食方面,一日三餐都是買外賣居多。 「因為地方太細,經常坐在家好悶,所以會去公園坐,起碼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有時自己都不想外出食飯,不過沒有法子,始終地方細比較麻煩,煮不到食物,家中的窗又對著二樓天井,打開不到窗,所以不會在家煮食,因為有油煙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如果上了公屋地方大了,我可以在家買菜煮飯,始終營養會好一些,現在沒有湯水,外出買飯盒都是味精湯,不及在家自己燙湯。」李先生說。 為了解一班好像李先生的劏房住戶健康情況,社聯去年進行「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接觸1,105個低收入劏房住戶,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低於平均值50分。 他們認為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是最嚴重的居住環境問題,其次為缺乏自然光、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及黴菌等問題。劏房居住環境越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越低分。 調查亦發現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單親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時間大約六個多小時;過去30天感到不適、生病、受傷的比例近三成,只有少數往公立或私家醫生求診,當中超過六成受訪單親家庭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至於獨居人士,六成受訪者沒有每天進食蔬菜、超過一成半每星期五天或以上吃高鈉或即食食物,例如罐頭及即食麵作為午餐或晚餐,他們亦較多患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慢性痛症。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先生說:「研究反映一群住在劏房基層市民的健康比較差,因為生活及住屋環境,引致他們很難有健康生活。提及健康議題方面,大家都聯想到看醫生及食藥,我們調查發現除了他們看不到醫生,食不到藥之外,他們在行為及環境上都會引致健康比較差,所以我們覺得除了讓他們可以看到醫生食到藥之外,要從行為及環境上令他們有健康生活,不容易病倒,這件事都非常重要。」 社聯建議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透過「醫社合作」,讓地區上的社福機構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治未病』的效果。再者,增加社區藥房,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較可負擔的藥物;同時,亦可讓情況較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在社區藥房取藥。我們亦建議需要建立「社區空間」,作為基層醫療和社會服務的介入點,協助劏房住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問題。 ...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6日】政府計劃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為了解基層巿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去年中下旬透過全港54間服務單位接觸低收入劏房住戶(入息中位數低於全港75%),共收回1,105份有效問卷,以識別影響健康的一籃子風險因素,包括住戶身體健康狀況、住屋設施及居住環境問題、健康行爲及意識,以至相關醫療服務介入等。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先生:「劏房住戶的生活條件較差,不是為口奔馳,就是負擔沉重的照顧責任,雖然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但未能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正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目標對象。政府早前發表的基層醫療藍圖,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但如何按『醫社合作』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治未病』的效果,仍然有待探究和具體實踐。政府應藉此機會,加大力度提升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能力,應對社區上潛在的健康需要。」 是次受訪劏房住戶的教育程度以中三以下為主,約佔六成,另三成具有中四至中六教育程度。至於住戶人數方面,二至三人家庭佔超過一半;而育有兒童的家庭佔所有住戶的四成半。 根據自我評估量表結果,16%受訪劏房住戶自評健康狀況屬於「差」,是2014/15年政府就全港巿民進行的同類調查的四倍。其中,收入越低的受訪劏房住戶,越多自我評估健康狀況為「差」。以評分而言,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低於平均值50分,比例上遠高於2014/15年對象為全港市民的調查。 為了解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我們參考英國的房屋健康和安全評估系統,收集受訪劏房住戶面對的居住環境問題,他們認為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問題最嚴重,其次為缺乏自然光、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及黴菌等問題。劏房居住環境越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越集中在低分區(低於35分)。 分析受訪劏房住戶的人口特徵、收入、自我評估、健康習慣、居住環境因素及居住設施,發現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單親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時間大約六個多小時;只有16%受訪者過去三年主動做過身體檢查;過去30天感到不適、生病、受傷的比例達到28%,唯只有少數往公立或私家醫生求診,當中64%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至於獨居人士,60%受訪者沒有每天進食蔬菜、16%每周五天或以上吃高鈉或即食食物(如罐頭及即食麵)作為午餐或晚餐,他們亦較多患有慢性疾病:25%高血壓、10%糖尿病、55%慢性痛症。 59歲的獨居劏房住戶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難以入睡,精神較差,甚至影響晚上的駕車工作。膳食方面,由於劏房地方淺窄,沒有廚房,故甚少煮食,極其量只煮即食麵,平時一日三餐幾乎都是買外賣,甚少吃新鮮蔬果。再者,由於劏房內的窗戶對著二樓天井,甚少開窗,房內空氣不流通,他寧可去公園坐,至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他說,如有病痛,甚少求診,大多購買成藥服用,過往也沒做過全面身體檢查。 許多劏房獨居人士的情況與李先生相似,飲食習慣普遍較差,欠缺預防性的支援服務,故有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社聯建議:  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 資助社區組織提供第一、二層基層醫療預防服務,設計合乎社區需要和針對個別特殊社群的服務,藉以改善基層市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 增加社區藥房 為基層市民和長期病患者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較可負擔的藥物,並透過「醫社合作」為居民提供用藥教育活動,以提升用藥安全性;同時,亦可讓情況較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在社區藥房取藥,省去來回醫院取藥的時間。 建立「社區空間」 貧窮壓縮了劏房住戶的經濟及生活空間,影響健康,故建議於選定劏房較密集的地區(如深水埗和油尖旺區)建立「社區空間」,作為基層醫療和社會服務的介入點,協助劏房住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生活問題。   *下載研究簡報、記者會圖片、劏房住戶個案資料、圖片及短片:https://bit.ly/3IMLQxE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