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護老者壓力爆煲
隨著人口高齡化,許多「打工仔」都是護老者,既要上班又要照顧高齡親人,費盡心力信守孝道,唯缺乏支援下,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幾近「爆煲」。 最近社聯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以問卷訪問逾500位在職護老者,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者壓力極大,過半數出現抑鬱徵狀,七成半人的家庭功能受影響。更令人憂慮的是,逾四成受訪者同時出現上述三種狀況,屬高危群組,他們的困局,不容忽視。 如何騰出時間應付緊急照顧情況是個大問題,逾六成受訪者曾因照顧長者,需要臨時請假、遲到或早退。然而,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公司沒有」或「只可由主管酌情批出」有薪或無薪照顧者假期。事實上,兩成受訪者想過辭職以照顧年邁親人。這是兩難局面,在職就難有時間好好照顧家人,辭職則需要承受沉重的經濟壓力。 不少公司已開始發展「支援在職照顧者」的員工福利政策,例如提供彈性上班時地、有薪照顧者假期、護老者旅遊津貼、分享經驗及社區資源等。每間公司的狀況都不一樣,最重要是因應公司的情況,與員工一起商討合適的支援方案。 社會上將有愈來愈多在職護老者,而勞工短缺問題將日益嚴重,如何支援照顧者以挽留人才,將是每間企業必須考慮的議題。 (文章刊於2019年4月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研訊》2018-2019第二期:年長護老者身心狀況及服務需要研究
《研訊》2018-2019第二期:年長護老者身心狀況及服務需要研究 Size : 281.6 kB Format : PDF ...
我71歲,照顧101歲的媽媽
廿年多前,郭心婆婆入住安老院舍,這個是她自己提出的要求,她不想太麻煩女兒轉明一家。 將媽媽送入院舍的決定經過很多掙扎,最終在媽媽的堅持下,轉明只得跟著辦,申請屋邨內由社福機構營運的安老院舍。現在回想,若非找到一間安心的院舍,由自己親自照顧的話,轉明和媽媽也會一早倒下來。 即使不是同住,轉明從未有一天離開媽媽,尤其媽媽去年冬天外出後冷病入院,轉明每天探望媽媽兩三次,其餘分少許時間幫忙湊孫、做家務,最重要是做運動:「維持自己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才可以來探望媽媽。」 女兒有時會「補位」探望婆婆,但始終不及轉明自己親自見到媽媽一面:「見不到媽媽會心掛掛,要看到她沒事我才安心外出。」但凡自己有能力,轉明都會掏出時間,親手服侍媽媽,幫媽媽完成做不到的部分。 轉明本身也是一位年屆71的老人,本應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而她選擇把自己所有時間都投放於照顧媽媽。 目前本港照顧殘疾或長期病患人士的照顧者超過22萬人,年逾70仍要照顧年邁配偶、親人,甚至百歲父母的照顧者就多達6萬人。人口高齡化之下,護老者的數目定必一直增加,屆時你與我,同樣都是照顧者。 照顧者把心思都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這是理所當然;但我們更想要提醒照顧者適時退後一步,可以求助他人以釋放繃緊情緒。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社工李晴芳表示:「『照顧』不是單由一個人便可以處理,是一家人的事。『護老』亦不是一份工作,過程中護老者與長者有情感的交流,但當護老者自己的心思都全被虚耗時,就不能有這個感受。如果可以適時放手,不用虚耗整份心思做最貼身的事,就會有『享受』的空間。」 社聯業務總監鄭麗玲指出,目前安老及康復服務設計多數以「被照顧者」為本位,忽略「照顧者」本身的需要,提供的服務量不足,亦不到位。社聯認為,服務政策必須以「照顧者為本」,同時考慮整個家庭的需要,由個案經理作專業跟進。對於在職照顧者,建議企業提供員工友善措施,例如彈性上班時間及照顧者假期,讓員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要。 救世軍以「持續照顧」模式,分4個階段提供護老者服務。第一個階段是「初為護老者階段」,為剛剛成為護老者的人士提供資訊及實務支援。第二是「主要照顧階段」,當長期照顧令護老者的身心出現勞損,機構會提供朋輩支援服務及家傭護老訓練。第三是「完成照顧階段」,當長者身體轉差,護老者需要作出心理上的準備,例如提供善別服務,讓護老者學懂面對死亡。最後是「生活重整階段」,當長者離世後,機構會協助護老者重整生活,包括再就業培訓及就業轉介等。 新一期《社情》 | 照顧者 專題 閱讀 https://bit.ly/2LCYELt ...
「醫社合作」支援認知障礙症患者及照顧者
「爸爸經常不記得東西,程序很亂,對答反應慢,不懂組織事物。他晚上睡覺時可能會大叫,甚至最嚴重一次,爸爸會起身,推東西,推桌子,令我十分擔心,壓力十分大,也不敢熟睡。」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嚴慧君說。 以往認知障礙症患者由醫院專科醫生跟進,病人經醫生轉介後,需要到不同專科跟進、輪候及接受訓練,這些都需要護老者及長者到不同地方接受服務。於2017年關愛基金資助先導計劃,「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計劃),以「醫社合作」模式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將醫院管理局評估患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轉介至20間長者地區中心,由職業治療師、護士及社工提供為期半年共24節的社區支援,服務範圍包括 : 認知及自理能力、家居安全知識、個別照護理方案、藥物管理、家居評估、社交及護老者壓力支援等。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智友醫社同行」計劃職業治療師陳慧潔指,該會的計劃收到醫院管理局轉介後,機構需於3天內以電話聯絡服務使用者,基本上長者及護老者可於一個月內接受到服務。除了提供24節的服務之外,長者地區中心歡迎長者隨時來參與活動,長者及護老者亦可隨時聯絡中心社工,了解他們需要,有需要時可以提供轉介,與醫院醫務社工相比,關係比較持續。陳姑娘指,參與計劃的長者及照顧者都滿意服務,例如:長者認知能力得以維持、社交有所改善,照顧者壓力得以紓緩。 嚴慧君表示,開心見到爸爸在計劃中慢慢投入,學習不同事物,情緒得以紓緩,中心同工十分關心長者,但無奈計劃太短,只是維持數個月,未知如何處理爸爸將來的訓練。認知障礙症會終身伴隨著患者,加上患者的狀況會逐漸變差,社聯認為計劃的半年服務期限太短,建議成立更多由政府資助專門服務認知障礙症患者的中心,繼續透過「醫社合作」模式,爲達到中度及嚴重程度、並有情緒及問題行為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