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全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南昌220」完滿結束

社聯全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南昌220」完滿結束 生活質素明顯改善:居住面積增77%,租金減省31%,兼具社會服務支援   【新聞稿2022年11月21日】為協助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近年積極推動過渡性社會房屋,運用私人發展商與政府的閒置土地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於2020年8月推出全港首個過組合社會房屋「南昌220」,提供89個一至三人單位,並委託東華三院負責營運及提供多元化的社會服務。 「南昌220」項目本月完滿結束,期間協助94個住戶(共175人)改善居住環境及生活質素,最後一批住戶已於上星期順利遷往另一個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社聯今天將建築物交由九龍樂善堂接管,稍後搬遷往該機構位於大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重複使用,待搬遷建築物後,會把「南昌220」土地歸還土地持有人。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表示,基層住屋需求殷切,除了政府提供的公營房屋之外,社聯嘗試建構另一條住屋出路,提供兼具支援服務的過渡性社會房屋以紓緩基層的中短期住屋需要。「南昌220」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里程,協助制訂建屋通用程序及規則,啟發許多非政府機構籌建其他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以至政府最近提出簡約公屋的服務營運模式。 「南昌220」的社會影響評估報告顯示,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上升77%(由入住前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55平方呎增至入住後的97.3平方呎),租金亦減省31%(由入住前的每月平均租金$4,279減至入住後的$2,953)。 過渡性社會房屋除了幫助他們「住大啲、租平啲」,更重要的是街坊之間建立鄰里互助關係,與社區重新連結,提升生活質素。住戶認爲「照顧子女的壓力」減輕,而且比以前較容易找人協助處理與同住家人的關係;愈八成住戶表示入住後更願意向鄰居借出或送出物品(如借出維修工具、玩具、或送出自己有剩餘的日用品等),以及分享社區資訊和互相幫助。 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先生表示,「南昌220」街坊過往居住劏房/不適切住所時,一般都門戶緊閉,鄰里關係薄弱。東華三院透過「共享物品」、「共享技能」及「共享時間」的理念,以行動重建街坊對鄰里關係的信心,慢慢發展到住戶自發將資源共享、互相交流。 遷出安排方面,東華三院本年初已開始協助仍未獲配公屋的住戶另覓新居,同時跟進他們遷出「南昌220」前後的社會福利需要,包括協助住戶申請其他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提供儲蓄配對計劃,在住戶約滿時發放儲蓄配對作應急之用;安排義工協助搬遷及尋找二手家具;持續跟進住戶遷出後的福利需要等。現時所有住戶已有住屋安排,包括24戶獲配公屋(25.5%)、59戶遷往其他過渡性社會房屋(62.8%)、11戶遷往私人住宅單位(11.7%)。 此外,由於「南昌220」的建築物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永久性住屋標準建造,使用期可長達30至50年,同時建築物易於拆卸組件後重新裝嵌,故建築物交由九龍樂善堂於大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重複使用。 社聯感謝不同持份者協助,包括房屋局及發展局在政策及建築技術層面上提供支援、關愛基金資助購買及興建組合屋、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借出土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項目營運、東華三院提供社會服務,以及顧問團隊提供專業意見及監督,讓「南昌220」項目得以順利推行。 社聯「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modularsocialhousing.org.hk 「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是一個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策劃及統籌,在政府支持下,由撥款機構、商業公司、社福機構及社會企業合力推動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善用閒置用地及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組合屋,為長期輪候公屋或居住在惡劣環境的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以改善基層街坊的生活質素。在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的同時,計劃亦注入社會服務以回應基層所需,由非牟利機構或社會企業管理及提供社區網絡和支援服務,協助基層住戶改變貧窮和社會孤立的處境。 下載項目相片及短片,包括: 「南昌220」外觀及建造相片及短片 住戶生活及社會服務相片及短片 街坊個案分享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主任 楊德威先生 Tel: 2876 2474    Email: [email protected] ...

我們的住屋日記

轉眼間,全港首個以組裝合成建築法建造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南昌220」即將完結。當初我們排除萬難,嘗試走出另一條住屋出路,紓緩基層的中短期住屋需要,除了助他們「住大啲、租平啲」,更重要的是街坊之間建立鄰里互助關係,與社區重新連結,提升生活質素。 潘女士在入住南昌220前,與丈夫住在唐八樓。丈夫三年前中風後需坐輪椅。潘女士說自己每天上落樓梯都覺得辛苦,更遑論要帶行動不便的老伴出門。家門外這八層樓梯,變成兩夫妻的出行障礙,幾年來甚少外出,潘女士亦因此變得鬱鬱寡歡。 直至搬進南昌220地下的無障礙單位後,兩夫婦重拾出入自如的生活。在社工帶動下,住戶之間守望相助,彼此支援大家的需要。潘女士搬來時家電等物資短缺,社工四處為她張羅,街坊又會主動走來串門互相關心。這份互助互愛的精神啟發她參與義工服務,派菜給街坊及運送物資到社區雪櫃,幫助社區上其他有需要人士,深感接受支援的同時,自己也有能力伸手助人,回饋社區。 潘女士一家目前已搬往其他社會房屋居住,輪候公屋7年的她們,最大心願是盡快上樓。雖然如此,但她們都表示十分慶幸能在這裡度過愉快的兩年,在這裡學到的技能、體會到的人情味,成了他們積極投入社區生活的動力。 南昌220的社會影響評估結果顯示,住戶的住屋環境明顯改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上升77%,租金亦減省31%,人際關係也有所改善。這個全港首個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建成的先導項目,現正舉行展覽,昔日街坊入住過的單位化身成日記本,記載社會房屋的發展與成果。展覽免費入場,星期六、日設有公眾導賞團及真人圖書館。誠邀大家參與,一同前來發掘各種住屋出路。 南昌220「我們的住屋日記」展覽 日期及時間:即日至10月31日;10:00–18:00 地點:深水埗南昌街202至220號 詳情:https://bit.ly/3eVFnWq 文章刊於2022年10月2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我們的住屋日記」南昌220 住戶阿良及阿璇

阿良及阿璇分享以前一個人住的時候,就只有與電視機「聊天」,但入住在南昌220後,覺得街坊之間距離好近,大家就好像是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單位中,過時過節的時候都會圍在一起吃飯聊天,分享日常生活點滴,及在有需要時互相支援,例如,晚上突然無電或水喉漏水,大家都會盡力互相協助。 阿璇說:「南昌220在我的人生之中,是一個好好的回憶,在疫情期間租金便宜了,參與派菜義工活動、興趣班,自己可以活動一下,又可學懂有用的知識。」  阿良說:「東華三院有搬運樓梯機提供,讓我們上堂學習基本安全操作,可以方便自己搬家,亦可幫忙鄰居搬家。」 住了南昌220兩年,今天大家都開始搬往其他社會房屋,他們都希望不同的過渡性房屋能夠吸收更多經驗,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 「我們的住屋日記」展覽 展覽展示了現時基層居民在社會房屋及劏房 的住屋生活處境,亦會呈現首個組合社會房屋「南昌220」的社會影響評估結果,包括:入住社會房屋後租金節省了31%、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上升了77%等。 展覽同時設有「真人圖書館」分享環節,包括阿良及阿璇的四位南昌220的舊街坊分享兩年來的住屋經驗,及對將來的希望,讓大家可以了解到最真實的「社會房屋」生活。另外,展覽亦設有不同的攤位小遊戲,及「社會房屋」紀念品贈送。我們希望透過展覽、分享和遊戲能令大家對「社會房屋」有更多認識。 日期:2022年10月22日至31日 時間:10:00 - 18:00 地點:深水埗南昌街202-220號 展覽免費入場,歡迎不同團體、學校、機構預約團體參觀安排。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與社聯職員聯絡:3596 7128 鳴謝: 關愛基金 恒基地產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 東華三院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DOMAT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

「我們的住屋日記」南昌220 住戶潘女士

潘女士入住社會房屋之前,與中風丈夫一同住在唐8樓,因為先生三年前中風導致行動不便,兩公婆終日留在家中沒有外出,嚴重影響個人情緒。 入住南昌220地下的無障礙單位之後,方便了丈夫外出,再加上得到社工及街坊的關心與支援,例如:當他們需要基本家庭電器時,東華三院社工盡力提供協助,令潘女士感受到人間有情,啟發了她助人自助的心。 潘女士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好人(幫助自己)?別人對我好,我都要多做好事。」她在空閒時間時,便參與義工服務,協助派菜給街坊及運輸物資到社區雪櫃,支援其他有需要的社區人士。 「我們的住屋日記」展覽 展覽展示了現時基層居民在社會房屋及劏房 的住屋生活處境,亦會呈現首個組合社會房屋「南昌220」的社會影響評估結果,包括:入住社會房屋後租金節省了31%、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上升了77%等。 展覽同時設有「真人圖書館」分享環節,包括潘太的四位南昌220的舊街坊分享兩年來的住屋經驗,及對將來的希望,讓大家可以了解到最真實的「社會房屋」生活。另外,展覽亦設有不同的攤位小遊戲,及「社會房屋」紀念品贈送。我們希望透過展覽、分享和遊戲能令大家對「社會房屋」有更多認識。 日期:2022年10月22日至31日 時間:10:00 - 18:00 地點:深水埗南昌街202-220號 展覽免費入場,歡迎不同團體、學校、機構預約團體參觀安排。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與社聯職員聯絡:3596 7128 鳴謝: 關愛基金 恒基地產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 東華三院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DOMAT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

建立民間社會房屋生態 @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2017年9月開始,為期三年的民間主導房屋試驗。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作為房屋中介平台,承租和翻新閒置住宅單位,邀請不同非政府機構參與,負責營運項目,並為社會房屋居民提供社會支援服務。「有賴社會上不少善心業主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支持,我們衷心感謝他們的參與和鼓勵。計劃自開展至今,接獲有意出租的住宅單位共有743個,提供超過500個單位給有需要的基層市民居住,現時超過1000人入住。」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陸志聰醫生說。 根據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社會影響評估,發現97.4%的住戶表示滿意計劃,成效非常正面。基層街坊入住共享房屋前居住在不適切住房,人均居住面積只得62平方呎,入住後大幅上升93.5%,達至120呎,住屋質素得以改善。至於住屋開支方面,租金及水電費的中位數由$5380大幅下降31.2%,減至$3701,舒緩住屋開支壓力。住戶亦成功建立社區資本網絡及鄰里互助關係,例如:參與更多社區活動(+16.9%)、義務工作(+12.6%)及樓宇管理(+60.9%)。而95.9%受訪居民表示在入住後認識了新朋友,街坊在彼此認識後,亦會主動關心鄰居及對方需要,避免「被社區孤立」的情況。 推動社會房屋運動  成就香港民間社會房屋生態 「過了三年,我們累積經驗,真的很多人,很多不同群體可以參與其中,不論是發展商、個別業主、政府部門、基金會、甚至商界朋友,可以和我們一起為基層市民提供適當的居住環境。我覺得已經推動社會動員,讓這(社會房屋)運動繼續走下去。」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說。 蔡海偉指,社聯一開始訂立目標,在數年時間內建立這個社會房屋生態圈,在營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前,香港不是太多社福機構擁有營運社會房屋的經驗,至今共有14間社福機構參與了計劃,提供房屋單位及社會服務給有需要家庭,推動到鄰里之間的關係,互相守望相助。機構也反映計劃很有價值,非常實際及「好貼」地協助基層市民,機構亦覺得應該做得更多,除了14間機構參與外,有不少機構願意再行多步,例如:一些機構自行興建「組合社會房屋」,擴大本港整個社會房屋的供應,反映「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有成效。再者,越來越多機構及有心人願意參與投入整個社會房屋計劃,對於不少市民輪候公屋,民間提供社會房屋的能力的確是大大提升。 「雖然做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是好辛勞的,不論是社聯及營運機構的前線同工,都是花了很多努力,但見到街坊的改變,看見街坊的回應很正面,令我們都覺得十分值得,我們的計劃協助了很多家庭,大家都覺得好感動好開心。」蔡海偉說。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