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及人才發展的關鍵

上周社聯舉行全體員工退修日,讓同事暫時放下手上工作,當天以團體遊戲形式取代工作會議,無分職級,氣氛輕鬆愉快。同事投入參加活動之餘,更主動表達對機構反饋,鞏固跨部門同儕間交流。筆者感到最開心的,是同事之間很好感情和默契,互相幫忙解決挑戰,難能可貴。 作為一間社福機構,社聯在社會服務發展及社會政策倡議上,當然重視人的價值及權利。在機構運作上,我們也鼓勵同事積極參與機構決策,為同事提供機會發揮所長。我們肯定員工的潛力,亦相信同事的參與會帶來更大的動力及歸屬感。當同事都擁抱這份價值觀時,亦會更珍惜與其他同事共事,共同推進社聯的使命。 國際知名廣告公司奧美的台灣前主事人提出職場內建立20名好友圈,能夠降低職場孤獨感外,更可成為個人職場助力。社聯NGO人才發展專頁【Talnet】亦引述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全球調查,2024年企業領袖優先考慮的人力資源工作其中為:有意識維繫員工跟企業關係;要鞏固人才,須由領導力轉型開始。 面對新世代職涯趨勢,單靠薪酬福利不足以留住人才,要讓員工感到他們是機構的一部分。作為管理層,留意到現今員工思維改變:從單向索取、奉獻勞動力、建立歸屬感,上升至追求企業或機構對個人能力培養,感受機構對自己的重視,共同成長。 要成功轉型,非一朝一夕之事。經歷反覆而漫長溝通下,仍可維持員工向心力,在於針對各部門工作性質,清晰及時地向員工傳遞發展新方向。推動團隊主管積極面對當代「職場新常態」,如高人才流失率、跨代溝通,真正聆聽基層員工聲音等,引領團隊突破未知、走出困局。作為員工,亦可協同設計流程,由下而上求同存異,尋求創變。 文章刊於2024年6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為照顧者「搵幫搜」

本港近年多次發生照顧者疑因沉重壓力而釀成的悲劇,這種情況亦出現在不少人口高齡化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和台灣,出版不少講述照顧困難和經歷的書籍和報道,其中日本放送協會(NHK)更曾經成立特別採訪團隊,直接採訪「介護殺人」悲劇當事者和他們的親友,嘗試描繪在悲劇發生前,當事者的日常生活與處境,希望能找到發生原因,以至防止悲劇的對策。 照顧最終以悲劇收場,涉及許多社會和個人因素,例如人口和家庭結構改變,照顧基礎建設不善,社會疏離等等,一件日常瑣碎小事都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政府和社會都在努力編織社區網絡,務求多角度為照顧者提供適切支援。 新加坡也是其中一個正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國家,在上月舉行的社聯「S+高峰會暨博覽」,來自新加坡「護聯中心」(AIC)的講者提到當地政府將人口高齡化、醫療服務及長期護理這三大範疇撥歸衞生部統一管理,他們發現護老者面對的其中一個困難是服務資訊太多,於是嘗試整合各類資源,令照顧者可以在護聯中心的網頁,輕易搜尋所需要的服務。新加坡的醫療應用程式「Healthhub」,亦讓照顧者把親人添加為護理接受者,方便照顧者管理親人的電子服務及查看他們的健康記錄。 至於本港,醫院管理局的「HA Go」也有類似的功能;而搜尋合適服務方面,社福機構近年推出各種資訊平台,如「656照顧者好幫搜」綜合全港公私營不同類別的服務資源,還有專為護老者而設的線上平台,特別針對在職護老者,提供多一個全天候的渠道去尋找支援,並且以資源地圖的方式,優化搜查引擎,務求為護老者及服務提供機構作出精準配對。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的「Pai.ACT」手機應用程式,運用人工智能配合心理治療,使它能夠模仿輔導人員具同理心及正向的說話風格,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的家長或照顧者提供類似人與人的互動,並為家長進行精神健康評估,讓服務團隊為家長度身訂造適切服務。 社會福利署亦在去年十一月推出「照顧者資訊網」,除為照顧者提供便捷的福利服務、社區資源及照顧技巧的資訊外,亦透過視窗訊息鼓勵照顧者有需要時尋求協助,並且設立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 這些資訊和支援平台不一定需要超高端科技,重要的是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更容易獲得資訊,更重要的是讓照顧者感到並不孤單,及早踏出第一步尋求援手,紓緩照顧壓力。 文章刊於2024年6月1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讓社福機構被看見

社聯有超過515間機構會員,根據機構會員提供的資料,他們營運超過4,400個服務單位,遍佈全港各區的大街小巷、公共屋邨、商場、私人物業,甚至是鄉村等。 4,400 個服務單位是怎樣的一個概念?知名連鎖漢堡包店全港大約有250間;市面上最大型的連鎖便利店大約有1,000間;香港現時所有持牌食肆大約有17,000間。這些數字反映着香港擁有一個龐大的社會服務網絡。當然,4,400個服務單位的規模及選址與以上舉例的商店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貼近服務對象。 為了讓更多社福機構被看見,並提升社會服務單位於網上的可見度,協助有需要的公眾及潛在服務使用者接觸機構服務,社聯最近將過往的「機構會員總覽」升級,並命名為「智識揀 Smart NGO」(網址:https://ngo.hkcss.org.hk/)。 升級功能及版面包括加入「全港服務單位及計劃地圖」、「服務類別及對象年齡搜尋」及「智慧搜尋」等功能,展示本會機構會員的服務單位及特色計劃。例如輸入關鍵字「牙科」,超過70個服務資訊便會出現於地圖上,一目了然;你亦可透過篩選功能收窄範圍,搜尋所需服務。 然而,面對日益增加的社會需要,單靠社福機構並不足夠,需要跨界別合作應對挑戰。因此,網站簡單扼要介紹機構會員,包括宗旨、使命、服務及管治架構等最新資料,使政府部門、企業、撥款機構、專業團體及業界等伙伴能更快地掌握機構的重點項目,加強認識他們的工作、發展及服務。除展示社福機構透明度及責問性,亦能促進伙伴了解及合作,發揮協同效應。 很多機構及服務單位默默耕耘,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適切服務,他們的工作、付出和貢獻值得社會支持,讓我們一起讓更多社福機構被看見。 文章刊於2024年6月1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會服務迎接創科新時代

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應用廣遍各行各業,社福界也不例外,當中有許多發展機遇,但同時也要面對不少難題。在上月舉行的社聯「S+高峰會暨博覽」,「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分享創建數據平台的經驗,嘗試整合五十多個服務機構處理抑鬱長者個案的數據,期間曾經面對種種困難,包括網速、保安、前線人員對系統陌生等等,後來在社聯及香港大學團隊的協助下,把問題逐一解決,令數據平台得以發揮作用,藉數據分析和協助調整策略,從以提供更精準、更適切的服務。 此外,要將傳統紙本工作數碼化,成本效益是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對於個別規模較小的社福機構,增設一個資訊科技崗位所涉及的開支比率很大,但透過共享平台可以減輕參與機構在這方面負擔,政府在這方面提供相應方案。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於2020年推出的政府雲端設施服務,現時已經有超過450項數碼服務及應用系統在平台上運作,集中雲平台的中央管理,不單可以快捷靈活調配算力,還能有效加強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減低網絡風險,這些技術及基礎設施也可應用於社福界,提供靈活高效的解決方案,推動社會服務的創新發展。 至於政府交由數碼港設立的香港首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今年亦分階段運作,應對本地強大的算力需求。超算中心可以分析大規模的社會數據,進行複雜的場境模擬,並且建立預測模型及解決方案,協助社福機構作出更好的決策及服務規劃。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與社聯合作籌辦「資訊及通訊科技獎」中的「智慧市民獎」,今年增設「智慧轉型(慈善機構方案)」組別,表揚發展及應用創新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或方案的機構,以提升運營和服務效率,7月12日截止報名。(網址:https://ictaward.hkcss.org.hk) 社福界正迎來一個新時代,透過善用科技,將能全面提升服務質素。 文章刊於2024年6月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本港有超過三十萬少數族裔人士(撇除外籍家庭傭工)以香港為家,許多都在25至54歲之間,而年齡中位數只是37.6歲,較全港的46.3歲低得多。這群處於職業生涯黃金時期的少數族裔,對香港來說是寶貴的人力資源。然而,由於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及其他因素,僱主對於聘請這些社群往往會顯得較為保守。 然而,從社福界的服務經驗而言,少數族裔是可貴的人力資源,前年社聯在政府防疫抗疫基金支持下開展「少數族裔專業培訓計劃」,於社福界及商界聘用及培養多元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一年間吸引了36位少數族裔青年參與,分別在社會服務、社會企業、資訊科技、銀行及公共交通服務等主要行業工作,其中26位完成一整年的培訓,超過九成僱主表示願意繼續聘用少數族裔學徒,成效非常理想。我們將這些珍貴的經驗和見解編撰《建構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實用手冊》(https://shorturl.at/xeXjr),讓不同持份者參考及應用。 《手冊》提供本港少數族裔概況,僱主如何採取措施以消除語言障礙、提高多元共融意識及促進組織內部溝通,例如提供中英雙語版本的文件及流程、安排培訓及交流讓現有員工接觸多元文化群體以提升敏銳度、而僱主應尊重少數族裔員工的價值觀及對家庭與宗教的重視,以至設立多元文化員工資源小組、引領各個層級的團隊共同促進「多元.公平.共融」(DEI)的工作環境。《手冊》還提供許多真實案例,包含少數族裔員工應如何準備入職及心態調整,僱主又可怎樣檢視協作方案,讓公司邁向種族共融和可持續發展。 這本《手冊》不僅是實用的參考資源,也為香港共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融合的工作文化打下基石,讓來自不同種族的香港居民都能在職場上實現自我發展並貢獻社會,透過共同的努力和相互理解,建立一個共融的社會。 文章刊於2024年5月31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