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住屋问题严峻,入住公屋遥遥无期,不少基层瑟缩于劏房、顶楼加盖屋等恶劣住房,过着非人生活。
三年前,民间倡导推行过渡性社会房屋,突破公私营房屋既有框架,开辟第三条路,为基层提供可负担的适切住所。惟「过渡」一词,似乎限制了市民对住屋的想象,甚至把社会房屋与上世纪的临时房屋划上等号。事实是否如此?
全港首个组合社会房屋项目「南昌220」尝试来一场「住屋 x 社会服务」的实验,住屋不只是有瓦遮头,更要有舒适的居住空间,提升住户生活质素。
按此下载电子版本
关于《社情》
《社情》是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杂志,旨在促进公众了解社会时事及政策分析。印量为三万本,附送于星岛日报在商业地区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