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生命教育

本港人口高齡化,末期疾病患者持續增加,紓緩及晚期照顧服務愈見重要。可是生命教育仍未有系統和普及地推廣,一個持續並有效的介入手法可以令大眾更有準備地安排晚年生活。 社聯去年開始聯同M+、生命教育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推動生命教育計劃,透過學習和體驗,例如藝術創作、桌上遊戲和講座,從博物館走入社區,將生死議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加強長者及照顧者對死亡的認識,正視生命意義,並為晚期照顧安排早作準備。 期間亦就參加者進行問卷及意見調查,許多都是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超過六成有擔任照顧者的經驗。雖然只是一個小型調查,但當中一些觀察值得參考,例如參加者不甚了解預設醫療指示或預設照顧計劃的行政程序,錯誤認為「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必須由配偶或血親擔任見證人並簽署」;亦有參加者擔心「與家人或朋友討論預設照顧計劃,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反映討論這話題有所顧忌。 在經歷不同型式的生命教育活動後,參加者對生命不同階段的思考有所加深,亦較願意與家人討論晚期照顧的意願。 事實上,目前市民普遍對預設照顧計劃、預設醫療指示的認識不多,相關的生命教育應在社區層面大力推廣,而且形式應更多元化,讓市民可以加深認識,不單有利預設醫療指示於立法後的執行,更重要是為自己和家人妥善處理照顧安排,提升晚期生活質素。 文章刊於2024年7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少數族裔僱員的共融訴求

上回專欄提到社聯《建構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實用手冊》提供了實用的參考資源,支援僱主建立多元文化友善的工作環境,同時亦幫助多元文化朋友們積極融入香港職場,發展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生涯。筆者今期想再談談少數族裔僱員的想法。 本地勞動市場樂見增添新動力,亦較以往重視多元種族文化,不同企業相繼推行措施應付轉變,以配合這股新動力。早前社聯舉辦「S+高峰會暨博覽」,其中一場講座探討香港栽培多元種族人才的情況,與會者有僱主及員工,亦有提供多元文化就業服務的機構,從多角度分享他們的經驗,指要達到共融口說無憑,必須落實各項措施。 與會者又表示,最基本要有雙語文件,其中涉及員工個人層面的文件如福利、表現評核,必須具備英文版本。有少數族裔員工提到,電腦系統提供英文介面,對他們來說也很重要。 言語不通和文化差異是常見問題,聘用少數族裔時宜清楚說明工作要求,例如一些經常要求加班的工種需事先聲明,避免日後出現爭拗;如因家庭及宗教需要,工作時間或要調節。 培訓固然重要,也得在華裔員工一方花點工夫,尤其是文化敏感度方面,例如向他們講解不同宗教的習慣和飲食要求。如企業的人事政策較有彈性,可讓少數族裔僱員在他們的新年放假,或安排活動一起慶祝,亦有助他們融入。 香港消防處提到26星期的留宿訓練,不同族群獲安排全天候共處一室,這種在地測試別具考驗,因華裔與非華裔的生活細節大不同。有見及此,處方亦引入清真食物,而課程同時提供英語內容,考試也有中英雙語作選擇。此外,亦有僱主指公司會派同事到外地工作,令他們轉換角色,變成當地的少數族裔,讓同事確切感受少數族裔所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少數族裔人士視香港為家,理應一視同仁。同事之間宜多了解彼此文化,勿以膚色定親疏,惟有抱持開放態度,雙向體諒和理解,才能達至真正共融。 文章刊於2024年7月5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讓吞嚥困難家人「食得喜」

吞嚥困難是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有病患的長者更為普遍,在日常照顧方面都有許多挑戰,如何為他們提供具營養、安全和色香味俱全的膳食是本港這個急速高齡化的社會必須妥善處理的議題。 社聯去年聯同中大食品研究中心及港大吞嚥研究所,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配合科學化的數據及本地適用的詞彙描述,附加本地照護食食物及菜式的烹調方法,制定一套統一、清晰及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予各界參考。推展情況理想,除了鼓勵醫療及照顧業界,以至餐飲業和食品供應商採用;同時也希望散落社區,每家每戶都能為有吞嚥困難的家人提供合適的照護食。 照顧家中長者的外籍家庭傭工也是目標推廣群體,最近我們的照護食工作小組與基督教勵行會合作,首次為外傭舉辦照護食工作坊,期間學做花生湯圓和芒果腸粉,她們都很投入,對吞嚥困難和照護食都有了基本認識,掌握不同的烹飪技巧,今後可以更好地幫助照顧吞嚥困難的僱主和家人。早前我們推出了「照護食標準指引」英文版(https://shorturl.at/UK7ih),目前正進行印尼語翻譯工作,期望印尼外傭也能了解照護食及相關烹飪技巧。 另外,新一屆的「食得喜」樂齡美食烹飪大賽2024正在邀請照顧者及外傭參與,以照護食舌尖之旅為主題,讓他們將吞嚥困難人士出外或本地旅遊期間喜愛的食物轉化為照護食,藉此希望吞嚥困難人士能夠從食物中回味旅遊時的愉快片段。截止報名日期為7月28日,參加者將可參與工作坊及賽前練習,由專業人士分享及指導照護食相關知識及技巧,期望外傭朋友多多支持。烹飪大賽網頁:(https://www.carefood.org.hk/2024) 文章刊於2024年7月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歸屬感及人才發展的關鍵

上周社聯舉行全體員工退修日,讓同事暫時放下手上工作,當天以團體遊戲形式取代工作會議,無分職級,氣氛輕鬆愉快。同事投入參加活動之餘,更主動表達對機構反饋,鞏固跨部門同儕間交流。筆者感到最開心的,是同事之間很好感情和默契,互相幫忙解決挑戰,難能可貴。 作為一間社福機構,社聯在社會服務發展及社會政策倡議上,當然重視人的價值及權利。在機構運作上,我們也鼓勵同事積極參與機構決策,為同事提供機會發揮所長。我們肯定員工的潛力,亦相信同事的參與會帶來更大的動力及歸屬感。當同事都擁抱這份價值觀時,亦會更珍惜與其他同事共事,共同推進社聯的使命。 國際知名廣告公司奧美的台灣前主事人提出職場內建立20名好友圈,能夠降低職場孤獨感外,更可成為個人職場助力。社聯NGO人才發展專頁【Talnet】亦引述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全球調查,2024年企業領袖優先考慮的人力資源工作其中為:有意識維繫員工跟企業關係;要鞏固人才,須由領導力轉型開始。 面對新世代職涯趨勢,單靠薪酬福利不足以留住人才,要讓員工感到他們是機構的一部分。作為管理層,留意到現今員工思維改變:從單向索取、奉獻勞動力、建立歸屬感,上升至追求企業或機構對個人能力培養,感受機構對自己的重視,共同成長。 要成功轉型,非一朝一夕之事。經歷反覆而漫長溝通下,仍可維持員工向心力,在於針對各部門工作性質,清晰及時地向員工傳遞發展新方向。推動團隊主管積極面對當代「職場新常態」,如高人才流失率、跨代溝通,真正聆聽基層員工聲音等,引領團隊突破未知、走出困局。作為員工,亦可協同設計流程,由下而上求同存異,尋求創變。 文章刊於2024年6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為照顧者「搵幫搜」

本港近年多次發生照顧者疑因沉重壓力而釀成的悲劇,這種情況亦出現在不少人口高齡化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和台灣,出版不少講述照顧困難和經歷的書籍和報道,其中日本放送協會(NHK)更曾經成立特別採訪團隊,直接採訪「介護殺人」悲劇當事者和他們的親友,嘗試描繪在悲劇發生前,當事者的日常生活與處境,希望能找到發生原因,以至防止悲劇的對策。 照顧最終以悲劇收場,涉及許多社會和個人因素,例如人口和家庭結構改變,照顧基礎建設不善,社會疏離等等,一件日常瑣碎小事都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政府和社會都在努力編織社區網絡,務求多角度為照顧者提供適切支援。 新加坡也是其中一個正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國家,在上月舉行的社聯「S+高峰會暨博覽」,來自新加坡「護聯中心」(AIC)的講者提到當地政府將人口高齡化、醫療服務及長期護理這三大範疇撥歸衞生部統一管理,他們發現護老者面對的其中一個困難是服務資訊太多,於是嘗試整合各類資源,令照顧者可以在護聯中心的網頁,輕易搜尋所需要的服務。新加坡的醫療應用程式「Healthhub」,亦讓照顧者把親人添加為護理接受者,方便照顧者管理親人的電子服務及查看他們的健康記錄。 至於本港,醫院管理局的「HA Go」也有類似的功能;而搜尋合適服務方面,社福機構近年推出各種資訊平台,如「656照顧者好幫搜」綜合全港公私營不同類別的服務資源,還有專為護老者而設的線上平台,特別針對在職護老者,提供多一個全天候的渠道去尋找支援,並且以資源地圖的方式,優化搜查引擎,務求為護老者及服務提供機構作出精準配對。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的「Pai.ACT」手機應用程式,運用人工智能配合心理治療,使它能夠模仿輔導人員具同理心及正向的說話風格,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的家長或照顧者提供類似人與人的互動,並為家長進行精神健康評估,讓服務團隊為家長度身訂造適切服務。 社會福利署亦在去年十一月推出「照顧者資訊網」,除為照顧者提供便捷的福利服務、社區資源及照顧技巧的資訊外,亦透過視窗訊息鼓勵照顧者有需要時尋求協助,並且設立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 這些資訊和支援平台不一定需要超高端科技,重要的是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更容易獲得資訊,更重要的是讓照顧者感到並不孤單,及早踏出第一步尋求援手,紓緩照顧壓力。 文章刊於2024年6月1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