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2005 Banner

| 简介 | 评审团 | 文件下载 | 得奖计划名单| 第一次甄选的评审团 | 呜谢 | 联络我们 | 历届奖励计划 |


简介

社会福利界一直提供适时及有效的服务以回应社会需要。机构及服务单位在追求优质服务的过程中,累积不少具启发性及前瞻性的实践经验。为了表扬及推广这些服务实践的经验及智慧,本会于2003年举办了「2003年度『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希望透过奖励计划,促进界内的专业交流,继续发挥追求卓越的精神,并让公众进一步确认社会福利界的贡献。

鉴于2003年度「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之反应非常热烈,收到26间机构递交83份活动,筹委会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此奖励计划。

目标

  • 表扬及鼓励卓越实践
  • 展示社会福利界对社会的贡献
  • 分享卓越实践经验及鼓励界内相互切磋砥砺
  • 有系统地记录实践经验及知识

参与状况

28间机构

91份计划报告

评审团(排名以笔划序)

王英伟先生
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主席

方敏生女士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行政总裁

李刘茱丽女士
家长

马丽庄教授
香港社会工作学报总编辑

陈婉娴议员
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

 

文件下载

计划简介及报名表

 


得奖计划名单

金奖
组别 计划名称 / 机构名称 计划简介 评判评语
主题
东涌有情 – 社区经济互助计划
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
拓展「资产为本」二手市场
促进跨界参与共展关怀

计划以「资产为本」的服务模式推行,利用社区本身的资源回应社区的需要,透过社区人士捐赠的二手物及食物包,一方面转赠予东涌区内有困难的家庭,向他们提供紧急支援和表示关心;另一方面将二手物品以低廉的价钱出售,既可减轻购买者的开支,又可在社区内推广资源再用及社区互助的文化。

计划发挥社区力量,凝聚居民、社工、学校、工商界及地区组织等不同界别及团体的共同参与,并由一班区内有就业困难人士落实推行,有效促进社区参与及社区关怀。

李刘茱丽女士 计划充份发挥以「资产为本」的理念。

透过成立「二手物特工队」,回应东涌新发展所面对的贫穷问题及需要。计划不仅具创意,在推广社区环保意识的同时,亦满足到不同阶层人士的需要。

计划亦善于运用网络手法,连结不同群体关心及改善社区之问题。

此计划之意念、手法、资源运用及社区互助果效均值得推广及借镜。

非主题
防止长者被虐计划
香港明爱
外展社工接触高危长者
推动社会「零度容忍」虐老

计划旨在推动安老服务同工对虐老问题的关注,并为安老院舍、长者中心、地区组织、前线纪律人员举行研讨会,以加强业界的讨论,藉以建立一个对虐老问题「零容忍」的社会。

计划提供外展服务,主动接触屋、公园、街角的高危而被动的长者,予以协助,另组织义工及过来人,与其他长者分享经验。计划共为12,363位人士提供训练,并为194位长者提供辅导及情绪支援。计划亦已制作个案实录、录影带、常见法律问题手册及教材套,与业界分享经验。

马丽庄教授
这是一项卓越服务,无论在理念上、设计上,推行以至评估上都是非常出色,反映同工不只关心被虐长者的处境及状况,及显示出其团队群策群力精神。

以下是几点其突出之处。

第一它能有效地回社应社会改变引致的虐老问题,成功地提升社会人士及护老照顾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第二在推行时,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手法,使更多服务使用者受惠。

第三其团队精神,跃现在不同的服务范畴里,这是难能可贵的。

优异计划:  
主题
社会企业- 「卓思廊」的昨日今天

香港心理卫生会
发展多元「社会企业」模式
创造残疾人士就业机会
香港心理生会成立「明途联系」有限公司,以「社会企业」模式为残疾人士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业务包括清洁服务、便利店、康复用品店及直销业务,而以「卓思廊」为零售品牌的便利店及康复用品店亦已开办了六间,其中有多间店铺更由残疾人士担任店务主管。
至2005年3月止,「明途联系」聘请的员工达100余人,其中约六成为残疾人士。随着业务的扩展,估计2005至2006年度的营业额可达1,400万。「明途联系」的成功经验为香港「社会企业」的发展注下强心针。
陈婉娴议员

充份将残疾人士的优点应用于社会中,用「社会企业」模式联系官、商、民三方合作,让服务使用者投入就业巿场,自力更新,这是持续性及整合性兼备的计划。

非一般文化工业工作体验计划

香港青少年服务处
地区导师提供工作指导
提升青年「文化工业」技能
 
计划让街头青少年认识工作世界及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且善用地区特色及资源,培训青年成为不同范畴的大使。计划运用了「社区资本」的概念,邀请地区的热心导师、社区及商业团体参与,给予青少年多方面的支援,也缔造了地区发展的机会。
 
创艺大使让青年人体验如何经营摊档;旅游大使于「非一般大埔旅行团」中担任领队及导游;舞台及工程大使负责四次舞台搭建及音响工作,而街头文化大使则负责全部舞台表演。整个计划由社区团体承托,体现社区互助共融的价值观。
李刘茱丽女士

计划成功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以较小的资金,撮合官商民合作,建立社会关怀网络,推动社区融和。

此计划不但能消除社会对街头青年的标签及负面观感,亦透过训练,协助青年建立自信、认识正确工作态度及兴趣。参加者能从计划中成长,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及满足感,有助其继续过积极人生及生活。

种族共融社区计划
香港小童群益会
促进少数族裔地区参与
实践「种族共融」社区精神

主办机构位于荃葵区的三间青少年服务单位以「同一星空下」的主题,「庆贺彼此差异」的跨文化社会工作手法,成功促进区内的本地及南亚裔居民的彼此认识及支援,共同参与地区活动,以及关注「反种族歧视」立法。

计划获地区区议员及房屋署的支持,共组织超过10间中小学及单位、400多位青少年及家长,与数十位少数族裔学生及青少年参与,接触和服务近百户南亚裔家庭。计划聘请了两位居于区内的巴籍青年大使推行计划,更有效促进跨种族共融的推展。
方敏生女士
 
此计划内容丰富及多元化,由发展性工作到政策讨论层面也能涉及。在推动小数族裔融入社会时,亦能突显不同种族的独特性,保留其本身的文化,而最终达致不同文化互相欣赏。如计划能有更多具体数据显示其成效,则更为理想。
织叶行动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


重建边缘青年就业能力
多元专业携手协作培训

计划旨在提升正接受感化、缺乏条件及工作动机的青少年的就业能力,建立他们正面的工作态度、增强自信,从而减少他们犯罪或重犯的机会。计划运用官、商、民和社工的跨专业协作,向目标对象提供适合的训练。

主办机构包括社会福利署屯门感化办事处,联同香港警务处元朗警区警民关系组为学员提供纪律训练,而青山医院职业治疗部为学员提供职业评估,并由新界西北区商户提供实习岗位,社工则负责策划各项活动及训练,并与感化官协力跟进学员的进度。

陈婉娴议员
 
针对曾犯事受感化的青少年性格薄弱缺乏自信及承担勇气的特点,以有效的跨专业协作介入模式,帮助参与者改变消极的人生及工作态度。此计划的理念、目标很好,惟如何将青年人的积极生活态度持续巩固,以及令更多雇主对他们接纳并愿意提供就业机会?
非主题
有学返工程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
「模拟学校」提供装备课程
协助待学学生重返校园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有学生仍未完成中三便毅然放弃学业。这些青少年面对低学历及茫茫前路,部分会懊悔从前放弃读书而渴望重返校园装备自己,可是,他们因超过15岁而未受教育条例保障,过往的行为亦令校方对他们失去信任而被拒诸门外。

计划透过与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模拟学校」的形式,为这群有志重返校园的待学学生,提供长达2个月的「重返校园装备课程」,使他们能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以及建立校方对这群青少年的信任。

马丽庄教授

有学返工程 - 这是一项非常卓越的服务项目,它洞悉现时服务不足之处,全面掌握失学青少年的需要。无论在服务设计、执行及评估方面都花了不少心血及时间,显示负责同工的服务热诚和委身。

「青年新领域」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计划
香港神托会
协助「思觉失调」青年康复
及早介入提供适切支援

近年因患有「思觉失调」或精神病而求诊的青少年有上升趋势,而现时本地康复服务大都以成人康复人士的需要为服务设计的基础。是项计划以青少年中心为基地,参照澳洲已发展多年的早期介入模式,特别协助15至25岁怀疑或已患有早期精神病或情绪困扰的青少年及其家长,让患者及早得到适切的康复援助,以减低因延迟就诊对其生活、学习及身心成长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透过活动、心理教育课程及个案跟进和检讨,以减低复发的机会,改善生活质素。

王英伟先生

此计划从多方面帮助青少年精神病患者:首先从个人的心理健康手,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再向学校与家长讲解病患者的需要及与他们相处的技巧;并以药物治疗作配合;最后,与传媒、学校携手提高公众对思觉失调的认识,让病患者愿意及早求诊,早日康复投入正常生活,回馈社会。

现今社会各人所面对的压力日益沈重,青少年拥有健康的心理及精神状态,方能发挥所长,此计划长远而言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这计划与多个界别建立了良好及互助的合作关系,将社会资源作有效的调动及发挥。

服务尚在进行中而未能作出整体成效评估,但应作中期评估,为计划的继续执行进行检讨与改善。

特别奖项:  
最能适时回应社会需要奖
「母婴康逸社」妇女及社区互助网络计划
循道卫理观塘社会服务处
「三失」妇女接受「陪月」训练

提升自信参与社区经济

计划提供陪月指导员训练课程,协助「三失」妇女(失学、失业、缺乏工作经验的中年妇女)将其「凑仔」经验转化成谋生技能,以提升其自尊、自信及就业能力,协助需要支援的产妇及初为人母的妇女,为中年妇女创造就业机会。

计划以合作社的形式运作,社员透过参与社区经济,以工作服务社会,由服务接受者转化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并发挥助人自助的精神,建立支援和关怀的网络,有效加强社群的凝聚力,以及推广预防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教育。

方敏生女士

此计划能敏捷回应巿场需要。在有限资源下,以「社会企业」的模式,推动妇女与社区组成互助网络,并成功为「三失妇女」(失学、失业、缺乏工作经验的中年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将弱势社群转化成自立自主的经济参与者。此计划运用的额外资源不多,能有此成绩确属难得。建议深化有关计划,并联系更多的合作伙伴于不同社区推广发展。

最具效能奖
好人好事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
传媒合力宣扬「好人好事」
建立青年积极正面形象

主办机构与香港电台第二台合力制作Teen仔乐园「好人好事」大募集,从2004年4月开始,成功招募300多名「Teen线线人」,搜集了200多件「好人好事」,并选出五件最具正面信息及助人意义的给予公开嘉许。报章亦有广泛刊登,多间中小学更以「好人好事」为主题,让学生能在这些正面价值观上作更深入的分享和讨论。

这次跨界别的合作,不仅突破了过往与媒体较为被动的合作关系,更能有效地从传媒层面宣扬社会的正面价值及重塑社会大众对青年形象的正面描述。

马丽庄教授

扭转社会人士对青少年负面的看法,乃此计划强项。与传媒合作,增强其服务广泛性,也是其服务的优点。此计划不但向社会人士了灌输了正面健康的信息,还有效地帮助被表扬的青少年,让老师和同学看到他们美丽善良的一面,这是此计划最值得令人欣赏的地方。

最具理念及创意奖
想创空间现代师徒计划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
配对师徒「生命影响生命」
协助待业青年领悟人生

计划配对一班15-19岁的待业青年,以及一班有志培训接班人的雇主成为「师徒」,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透过师徒配对的互动和影响,以及个案跟进,让青年从中领悟人生道理,师傅亦能明白新一代的心声。

计划致力推动社会互助精神,凝聚社会资本,透过「跟师傅」的过程,让青少年汲取实际工作经验,更能了解现实的工作世界,建立及发挥个人能力。培训行业甚为多元化,包括宠物美容、汽车美容及维修、花店及园艺、物流业、电脑网络及维修等。

方敏生女士
 
此计划理念清晰,深化师傅(job mentoring)概念,发挥「以人影响人」的精神,并就如何维系师傅的投入及参与,花了一定的心思。青少年方面,社工亦与他们订立学习及发展计划,让青少年、师傅及社工有共同及清楚的工作目标。机构亦有持续发展计划,并引入学院进行检讨工作,发展「实证为本」的服务模式。
最具跨界别/跨服务互动效果奖
体能提升计划

香港伤健协会
推动残疾人士持续运动
改善身体以及生活质素

计划推动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如中风及大脑麻痹者)养成持续运动的习惯,以改善他们身体及生活质素。主办机构获一间企业赞助购置一部特别为残疾人士而设的跑步机,并获数个慈善基金赞助多部健身器材,在注册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为学员按其体能进行个别训练。

计划得到香港理工大学复康系提供专业技术支援,并以自负盈亏的方式,为社区内残疾人士提供创新的社区物理治疗服务,服务包括步姿训练、健身中心、体能评估及外展服务。

王英伟先生
 
此计划为复康者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是从复康者的切实需要出发,加上复康的成效显著,所以能够以自负盈亏方式营运,实属难能可贵的计划。

跨界别/跨服务的支持亦是此计划的成功关键:先获商界拨款购买器材,再得到学界、专业技术包括骨科、物浬治疗的培训支援,并同时得到传媒的报导,参与支援的界别极广泛,凝聚了充足的社会资源、力量去开展并延续此计划。

一般的复康者虽然能维持生命,但由于行动不便需要别人照顾,极容易造成消极的自我价值观。此计划有助提升他们的活动能力,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观,甚至助他们自力更生,贡献社会。

计划中的互助精神及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应获推崇。


第一次甄选的评审团

倪锡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副教授

梁锦萍女士
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荣誉临床顾问

丁惠芳博士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陈启芳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霍瑞尧博士
香港城巿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高级讲师

郭烈东先生
优秀社工

张惠君女士
优秀社工

陈静宜女士
优秀社工

洪雪莲博士
优秀社工

柯明蕙女士
优秀社工

梁伟权先生
2005年度「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筹委会主席

梁小琴女士
2005年度「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筹委会委员

林茱莉博士
2005年度「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筹委会委员

徐民志博士
2005年度「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筹委会委员

翟冬青女士
2005年度「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筹委会委员

 


鸣谢

标志设计

谢俊谦博士

2015 BP Logo

标志以卓越实践Best Practice之 ‘B’及 ‘P’两个字母组成,并以‘首屈一指’为主题


联络我们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服务发展)

电话号码: 杨小姐 (852) 2864 2944 / 黄小姐 (852) 2876 2404

传真号码: (852) 2865 4916 / (852) 2876 2449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