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刻板印象 增加事主求助难度

ACSVAW logo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指,本港于2021 年就影像性暴力相关之刑事罪行进行立法,并于法例层面肯定受害人的经历,但目前受害人在求助过程中仍面临重重障碍。困难之一在于部分公众、执法人员、前线工作者等支持者于理解「『同意拍摄』不等于『同意分享/散布』」的概念上落后于当下约会文化及现时之法例。若支持者对拍摄私密照持负面的取态 - 并先入为主地认为「自愿拍摄」就是「行为不检」,往往会加深支持及处理个案过程中对影像性暴力事件之偏见,让受害人感到其性暴力经历属「咎由自取」。受害者在支持过程中面临的质疑,会降低其透过刑事司法程序的处理事件意愿,亦会降低他们继续透露经历的可能性。在求助过程中充斥着误解和质疑的氛围,不仅无助受害人解决问题,更可能加深其在主流性/别刻板印象下跨越求助门坎的难度。

性别教育信息两极化 影像性暴力法例阻吓力有待观察

虽然性别平等教育在本港主流教育体系中相对缺乏,但在意愿和身体界线的讨论方面,这并不意味着青年人没有渠道接触学校课程以外性/别教育内容。然而,近年性别议题不时被呈现为两极对立的状态,在欠缺性别平等教育的介入下,亦会导致不同青年在信息接收、建立网络素养以至相应的性别
意识上出现明显差异。

科技促致的性暴力(Technology-facilitated Sexual Violence,简称Tf SV)包括协会长年跟进的影像性暴力情况,亦涵盖因近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所致之「深伪(Deepfake)」技术被利用制作「移花接木」之私密影像的 Deepfake Abuse 行为。虽然本港于2021 年的法例经已涵盖未经同意下发布/要挟发布「移花接木」之私密影像,但于应对日新月异的 Deepfake Abuse 行为上是否有效仍需观察。

由数年前韩国N 号房、偷拍、出卖伴侣私密影像群组,到近年本港与区内前线同工持续发现网上各类鼓吹性别歧视、甚至提供施行性暴力行径之方法或资源的网络社群,社群中的加害者摄录并互相分享其加害过程并等交流,均反映科技促致的性暴力衍生之性暴力事件并不限于网络作为单一事发地点,
更会渗透至私人居所、街头、校园等地。

推行性别平等教育与 消除受害人污名密不可分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媒体素养教育和网络性别意识的培养却未能跟上步伐。科技促致的性暴力(TfSV)的伤害经常被低估和忽视,坊间不少人或会认为「又没有身体接触」「只是影像而已」等无法理解这种伤害。事实上,影像性暴力会让受害者感到被侵犯、 被羞辱、 被背叛,加上网络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特性,更会令受害者长期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担心影像性暴力内容会散播至现实中接触到的人,担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折磨。

加强性别平等教育,确立公众对身体自主权的理解,提升大众对影像性暴力的认知,与消除对受害人的污名密不可分。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强调,需要让公众明白,任何未经同意的私密影像分享和散布,无论拍摄时是否同意,都构成影像性暴力,而受害人于寻求支持及求助时不会为此承担任何责备;
同时,亦期望大众能同理受害人的困难与伤害,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只有在一个真正理解和支持受害人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才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寻求帮助,并得到应有的公义和支持。

rainlily-logoTa-DA

风雨兰「下架支持」服务( Ta-DA,协助移除未经同意散布的私密影像)

「Ta-DA 下架支持」为风雨兰一项协助影像性暴力当事人向网络平台检举在未经其同意下被散布的私密影像(下简称「影像」)之支持服务。当事人可于风雨兰网站上填写及提交表格,风雨兰会代表当事人向相关的网络平台作出投诉,尝试将有关内容下架。

在2021 年4 月至2023 年3 月期间,下架支持服务共处理646 个影像性暴力相关求助个案,跟进了当中 1,342 项未经同意下被发布的私密影像,并成功移除 89% 的内容。透过持续与不同网络平台就影像性暴力议题沟通,并与海外影像性暴力支持组织建立联络关系,风雨兰致力透过相关支持及跟进工作以减低当事人因自行检举而面对的二次伤害风险。

「去年四月份偶然在网上发现我的隐私视频被上传到网上,而且被各个网站转发,当时情绪完全的崩溃了,感觉人生陷入了灰暗绝望。连续几天彻夜难眠,事情也不敢和家人朋友诉说,感觉到特别的无助。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风雨兰的下架支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网站链接发送给了风雨兰,风雨兰及时的给予回复,让我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删除的事交给风雨兰,这让我万分感动也万分温暖。这几个月中,风雨兰竭尽所能一次次的帮助我下架视频,对我的问题不厌其烦的解答。感谢风雨兰的帮助与陪伴,感谢风雨兰在我灰暗绝望的人生中给了我一束希望的光。— 风雨兰「下架支持」服务使用者Lily( 化名)

 

「影像性暴力」变成「日常」?

救世军零点三七-青年性健康支持服务队长( 注册社工、认可性治疗师)田Sir( 田家溥先生)
救世军零点三七-青年性健康支持服务队长( 注册社工、认可性治疗师)田Sir( 田家溥先生)

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媒体兴起,年轻人社交互动方式也不断变化。朋辈间惯于互传带有性意味的讯息或私密影像(Sexting)的现象日益普遍。研究显示,惯性地传送此类讯息,更容易模糊性暴力的界限,导致自我保护意识降低,遇到侵犯时不知如何应对,甚至衍生其他性暴力行为。

田 Sir 是性/ 别教育的前线工作者之一,他指出社福同工在处理影像性暴力议题时正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事主依赖社交媒体的阅后即焚功能,上传私密影像,结果被录屏、截图并恶意传播。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事件曝光时,最困扰受害者的是学校介入事件,而非个人隐私遭到侵犯。

田 Sir 表示, 青少年的网络社交已从交友软件转移到游戏平台和社交媒体(如:Instagram、 Telegram、Threads 等)。其中,手游中的CP(Coupling) 文化使青少年对陌生人产生情感依附,更易成为影像性暴力受害者,例如被诱骗拍摄私密影像等。而家长、老师和社工却难以察觉这些风险。

对于「影像性暴力」缺乏认识的同工而言,处理性相关议题本就不易,再加上案件涉及复杂多变的网络因素,更令他们不知所措。而对性相关议题有足够认知的同工,往往难以将此纳入主流服务。如此,性议题则被搁置。「这种情况与许多学校乃至政府的性教育政策如出一辙—性议题总是被其他更重
要的事项掩盖,直至『性』变成『问题』才获得关注。」

性/别教育核心为「尊重」,「知」和「行」是两回事

田 Sir 指出,不少青少年对基本性/别议题的认识 (例如:性别角色) 已大为提高。但主流论述仍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性教育的核心在于学会「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包容。主流社会缺乏渠道谈论性,青少年难以建立健康性/别思维。活跃在网络的一代,往往通过流行文化塑造价值观。面对价值观冲突时,如果惯于非友即敌,动辄抨击、禁言对方,就违背了性/ 别教育精神。

性/ 别教育应创造讨论性的空间,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在分歧中求同存异,学会非暴力沟通消除暴力、增进关系。

移风易俗 按成长阶段推行性/别教育

性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救世军「零点三七」的服务以往集中高小、中学,最近亦涵盖职青。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面性教育(CSE)为基础,再按本地情况作调适,提供「贴地」性/别教育。

面对青少年群体,以「共鸣感」进行意识教育相当重要。同一范畴下,不同年龄层关注点有异,以关系教育为例,高小学生教材焦点为身体界线、认识意愿等基本概念,中学教材会进一步探讨亲密关系中相处界线及沟通、及性别等主题;而职青则以如何培育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为中心。重点在于引发思考,协助青年融合个人成长经验及社会规范,最终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且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由美国心理学家 Marshall B. Rosenberg 创立的沟通模式,目的增进人际及对自己的爱,改善沟通、言语暴力及欺凌,纾解自我伤痛。

4 大步骤(# 观察 # 感受 # 需要 # 请求)
3 大模式(# 自我觉察 # 同理他人 # 诚实表达)

「救世军零点三七-青年性健康支持服务」(Youth Health Hub)

Salvation Army logoYouth-Health-Hub_LOGO

致力于为全港9-29 岁儿童及青年提供性健康支持,协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挑战,特别关注性与亲密关系对身心社灵整全发展的影响。服务也为家长、教师及青年工作者提供相关支持,包括入校讲座、焦点小组、亲子沟通、社区身心灵工作坊、及个人性治疗服务等。另即将推出Instagram DM 咨询/ 求助服务。

地址: 九龙大坑东龙珠街一号3 楼C 室
电话:23708186
电邮: [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sa_youthhealthhub

中大研究:在性/ 别小众社群中,男同志及跨性别人士更易遭受影像性暴力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陈俊豪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陈俊豪副教授

早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陈俊豪副教授及其团队进行有关性/别小众社群影像性暴力经历的研究,其中有数项发现,在性/别小众社群中:

1)相较于女性,有较高比例的男性,曾在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遭遇私密影像被拍摄、遭威胁发布或被实际发布。

2)跨性别者比顺性别者更容易遭遇影像性暴力,其被拍摄、被威胁发布或被发布私密影像的比例显著较高。其他人口特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及收入水平,与影像性暴力的关联性均不显著,显示影像性暴力可能影响任何背景的人士。

 

研究发现多个行为和环境因素与经历影像性暴力有关

首先,使用交友应用程序的频率以及参与网上约会行为,均显著提高了遭受影像性暴力的风险。交友应用程序的匿名性和实时性特质,促使用户更倾向分享私密影像。然而,这些影像可能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遭到分享或被用作威胁,增加了影像性暴力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部分交友应用程序用户倾向快速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因而分享私密影像,提高了私密影像被收藏和未经授权分享的风险。

其次,遭受强迫性色情讯息行为与经历影像性暴力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网上互动中的施压或胁迫行为,往往透过要求分享私密影像而展现。这种持续的胁迫,使当事人在压力下被逼分享影像,更可能有较高风险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公开。

曾因性倾向遭受歧视和排斥的人士,亦面临较高的影像性暴力风险。陈副教授指,歧视经验不但会令性/别小众人士失去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而且会损害个人的自我价值认同。在渴望被接纳的心理驱使下,他们会更易陷入不平等和具控制性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当事人可能因惧怕失去关系而难以拒绝不当要求,甚至会在威胁下作出妥协,分享私密影像。此外,社会对性/别小众的污名,使当事人在面对影像性暴力时难以寻求协助。

当事人往往担心因性倾向曝光而遭受二次伤害,或害怕面对执法单位的偏见与歧视,而选择保持沉默。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
步提升了遭受影像性暴力的风险。

研究反映,影像性暴力对性/别小众人士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当事人遭遇影像性暴力后,往往会加强隐藏自己的性倾向,避免遭受更多的歧视和伤害。同时,曾经历影像性暴力的人会较普遍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他们经常感到自责,害怕私密影像随时被散布,这种持续的威胁感会造成沉重心理压力。

团队建议多层面提供支持和介入策略

在社会服务方面,建议设立专门应对影像性暴力的支持热线提供实时危机介入,协助当事人处理情绪创伤。同时,需要加强前线工作者处理影像性暴力个案的专业技巧,以及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确保服务流程特别考虑性/别小众的需求。在预防教育方面,建议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学习健康亲密关系建立,提升对影像性暴力的认识,加强安全使用社交媒体的意识。在政策层面,建议完善相关法例以加强对影像性暴力幸存者的保护,确保执法人员接受适当培训,使处理过程对性/别小众友善。同时,要求交友程序和相关网络平台增设安全及监管机制,建立稳妥有效的影像下架程序。

结语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总主任(家庭及社区服务) 黄和平先生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总主任(家庭及社区服务) 黄和平先生

影像性暴力并非少众议题,而是与每位市民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影像暴力不分受害者的性别、年龄或性倾向,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受害者。在智能电话普及、社交媒体发达的环境下,影像传播速度之快,相信大部份香港人,总有身边的人,不论男女,作为影像性暴力的施害者、受害者或旁观者。社会对影像性暴力议题容易掉以轻心,我相信一般人目睹实体的性暴力事件发生,都认为需要给以阻止或报警,但许多时候我们面对影像性暴力传播,可能只是无可奈何,更对影像性暴力的贴上负面标签,令不少受害人蒙受二次伤害,甚至放弃报警求助。这不仅令受害者无法及时获得适当支持,更可能纵容施暴者继续恶行。

因此,预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要提高市民保护私隐的重要性,提高对不当行为的警觉性,亦要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环境,阻止这些影像的散播,让受害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勇于寻求协助。不论是受害者的支持、公众教育、惩介遗法者,阻止相关影像传播都需要跨界别的协作,包括社福界、教育界、立法者、执法者、信息科技界的共同努力。

 

下载电子版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