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运动量不足,香港非传染病(如慢性病)的死亡率已超越传染病。推广基层医疗健康尤其重要。基层依赖公共医疗支持,缺乏运动容易引致健康问题, 加重公营医疗负担。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高级讲师及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引用欧洲及美国医学会文献,推动全民运动,尤其基层普及运动,可以减少当地每年医疗开支约2% 至5%,保守估算可减少香港医疗开支达40 至50 亿元以上。
雷博士指:「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失去健康才关注和珍惜已经太迟,应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着手,推动全民运动,培养关心身体健康的意识。」雷博士表示,香港中小学生的运动量很低,95% 中小学生未能达到每天不少于60 分钟中至高强度运动。运动不足容易引致肥胖,疫情期间问题更趋严重,学童肥胖率由20% 大增至40%。纵观全世界,建立健康运动概念大多从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开始,传授健康及营养饮食知识,培养运动习惯,减少未来患上慢性病的风险。
雷博士亦留意到社区上有不少有心人合力推动社区健康,例如社福机构招募义工教导长者做运动,也有非牟利机构提供运动训练课程和比赛,推广基层儿童及青少年运动。但是,政府应发挥带领作用,配合中国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30 年全民健康愿景, 推动社区健康。政府在设立宏观及长远管治目标,以及跨部门协作仍有待改善。他续指,健康很难量度, 也没有KPI(绩效指标),每个部门只关注自己的目标, 难以宏观及整体地推动全民运动。
「教育局负责课程统筹,但推广社区健康由医务卫生局、卫生署等负责,难以在课程内协调好学童的健康知识。例如心肺复苏法及去颤法课程只需要6 小时, 拯救生命,却难以纳入教育局课程。」
公屋及居屋规划亦然,雷博士认为在追赶房屋供应量的同时,应同步规划邻近居所的健体设施,尤其为公屋的基层及长者提供便利及免费的康体设施。雷博士亦提倡善用房屋署的公共空间,提供免费场地供大众使用,例如街头健身、武术、跳舞、太极等,只需一片空置而安全的场地,节省兴建成本及时间,加快推动全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