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倡设「好生好死」安离平台
多数人须为生活忙尽一生,但不论富贵贫困,在离世时都值得有充裕的时间、平和安静的环境去跟家人、朋友好好道别,回顾人生历程,跟世界说再见,要好生亦要好死。特别是在病情晚期时得到妥善的照顾、在临终前可以安详离去,因此发展晚期照顾系统愈来愈重要。
香港亦逐渐有提供在家离世的支持服务或殡葬服务的社会企业,但要提高公众对「安离在家」的认识,实现「好生好死」,在多方面仍要改善。非牟利机构「毋忘爱」提供在家离世服务,主席范宁医生指要推广安离在家,需要立法倡议、做好社区支持配套、及公众教育来完善晚期照顾系统。
范医生参与临终服务超过十年,接触无数的晚期个案,他指大部份晚期病人都需要经常进出医院,家人亦需要返工返学,患者及家人负担极大。
「好多临终病人或晚期病人未必能够得到一个专属团队跟进病况,病人及家人亦不懂掌握何时应入医院或回家照顾,因而增加大家的精神负担。」
如前文梁万福医生所言,范宁亦同样指出碍于未有中央平台整合,令临终支持服务零散,许多晚期患者往往不能安乐地走人生最后一段路 。
众多个案适合在家宁养 应善用社区资源
范医生指出,认知障碍症、稳定的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或血压高等心血管疾病,末期肾衰竭或肝衰竭病人及某些末期癌症人士均适合在家宁养,另外根据毋忘爱社区服务经验,病童也可以安然在家离世。
他称,社区众多的家庭医生、或老人院的医护、义工,对区内长者的病情都比较熟悉,如将来建立平台整合纾缓及临终服务,便能善用社区资源,广泛地接触到社区的晚期个案。同时,他亦建议设立丧亲家庭假期,让家属有充裕的时间处理家人身后事,好好梳理情绪,走出伤痛,回复正常生活。
立法及设半官方机构推动发展
由于现时「预设医疗指示」均以指引形式予医护界遵从,对业界保障不足。要真正做到晚期照顾系统推而广之,范宁认为立法有助推动:「预设医疗指示立法后,权责清晰,签署者更能依据所需为自己订立指示。但立法后如何获得服务仍然是一个难题,我认为需要透过医社合作模式去推动和配对服务,例如透过设立半官方机构、或地区康健中心,去营运以地区为本的服务平台,能够更直接连结到社区的家庭医生、亦藉平台配对在家临终照顾服务、让社工及其他医护相关专业治疗师能协助有需要家庭。」
建立临终安宁学院 普及生死教育
此外,范医生建议设立临终安宁学院,为公众提供生死教育:「例如平安三宝、器官捐赠、遗体捐赠、环保殡葬安排,让晚期个案及其照顾者了解到将会面对的事。」学院亦可提供恒常临终服务课程予医护及社福同工,完善整个晚期照顾系统。
推动安离在家建议 |
|
1. 推动安离在家建议 |
a) 丧亲家庭假期:处理身后事、梳理情绪 b) 优化处理身后事服务流程 c) 综合中央储存及管理身后事预嘱平台 :如平安三宝、器官捐赠、遗体捐赠、环保殡仪殡葬安排 |
2. 整合及加强以地区为本的临终服务、支持在家照顾以至离世、情绪支持等跨专业团队及临终服务义工组 |
|
3. 提供经济及资源援助予低收入及弱势家庭 |
|
4. 成立社区安宁服务信息中心,为临终人士及其家属提供适时支持 |
|
5. 成立以教导市民大众、照顾者及社福人士为对象之临终安宁学院,推动生命教育、及临终服务需要为主题之社区学院 |
|
6. 从教育政策及政府居家安老政策上推动社会改变 |
a) 将生死教育成为医科、护理科、社工系及社会服务者的本科项目 b) 将生命教育及临终服务融入医护及社福同工持续进修的恒常课程 c) 提供诱因促进居处离世 |
资数据源:范宁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