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军「齐“扫”心事」囤积行为人士社区支持计划主任王肇言指,多年前救世军露宿者服务同工接触到一对因家中囤积问题而流落街头的年长母女。尽管义工协助清理其住所,母女短暂返家后仍因囤积行为而再度露宿。案例揭示单靠清除杂物无法处理囤积行为,需深入探讨行为背后的因素。
事出必有因,强行帮亲友扫走垃圾,不处理背后原因及囤积行为,不单止伤感情,而当事人亦都很快储回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回家,所以要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
因此,救世军获「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资助、「香港公益金」拨款及监察下成立「齐“扫”心事」囤积行为人士社区支持计划,协助受有囤积行为影响人士,例如:定期探访囤积行为人士,提供家居安全评估及改善建议;由社工、心理学家及医护专业组成个案管理团队提供辅导;同路人互助小组等,过去3年协助超过100个家庭。
心情?囤积症 vs 囤积行为
王主任解释囤积症与囤积行为的区别,指出囤积症需要由精神科医生断症,然而不是每位囤积行为人士也会被断症为囤积症,他续说:「囤积症的人不只是丢东西有困难,他拿东西回家都有困难,什么是困难或苦恼呢?他拿很多东西回家,拿回家后物品都离开不到家庭,杂乱无章,家庭没有了空间,最麻烦的是影响到他整个生活状态,包括他的社交、环境安全,甚至工作等等。」
他续指囤积行为可能受身体及其他精神健康因素所影响,他说:「近年较多接触到的状况,可能一些认知障碍,身体及精神健康的状况,有机会认知障碍的程度开始严重的时候,慢慢就有机会连带有囤积行为出现。例如可能收埋一些东西,或者因为他忘记了一些东西,要额外购买,就会令到家里越来越多东西,开始管理不到,严重就会开始影响到出现囤积状况。」
处理囤积行为,需要协助服务使用者重建决策能力,及探索人与囤积物的情感连结。王主任说:「当我们和他整理物品时,如果贸然要用很快的节奏去处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因为他们每一刻的决定都是非常困难,所以在我们义工去整理物品的时候,经常做得很慢,特别开头的时候,我们会逐样物品拿出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希望他可以慢慢重拾他自己做决定的方法,这很重要。第二个原因是透过每一样物品的观察及检查,我们都会找到一些过往的故事及经历。透过那个经历,我们会和他一起去讨论,究竟那个物品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又或者为什么他会带那个物品回家。现在这一刻他选择时,有什么原因影响他?如果他选择留下或是不留下时,其实也代表着下一刻他希望自己怎样生活。」
参与2024【S+高峰会暨博览】的成效
此外,救世军参加2024年【S+高峰会暨博览】成为参展商后,「齐“扫”心事」囤积行为人士社区支持计划吸引了来自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查询服务,显示出社会对囤积行为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王主任提到,除了社工外,收到不少物业管理和医护等非社会服务业界员工的查询,主动了解如何应对囤积问题。而部分查询来自囤积者本人及其家人,希望改善自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