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總主任(家庭及社會服務)梅偉強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總主任(家庭及社會服務)梅偉強

由聯合國宣告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起,隨後每年5月15日被確立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目的旨在鼓勵國際社會提高對家庭價值的重視以及加強對家庭的支援。為響應國際家庭日,本港社福界將每年五月定為「快樂家庭月」,本年度就以「一起探索」為主題,透過一系列地區活動宣揚「跳出家庭日常,探索全新體驗」的訊息,鼓勵家庭成員間深化彼此的連繫感。

推動家庭在社區層面參與優質的活動,固然有助強化家庭凝聚力。然而,我們卻不可忽略社會文化對家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近年本港社會興起一股「贏在起跑線」的價值觀念,父母認定子女人生成功的唯一指標在於能否進入大學,而他們又深信報讀哪一所中小學以至幼稚園更是決定性關鍵。父母各出其謀,好能讓子女在幼兒階段便能突圍而出。這套思維亦被現有教育制度及生態不斷強化,無論家長或兒童的意願如何,往往也只好無奈地跟隨「主流價值」而行。

教育統籌委員會剛於4月發表「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檢討報告」,報告指出在現今競爭的氛圍影響下,不少家長過度重視子女在讀書和考試方面的表現,因而過分催谷學業。而在惡性循環下導致父母和子女都身心俱疲,影響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因此,報告提出透過改善家校合作和加強家長教育,藉此減少上述過度競爭文化,當中包括多項建議,如鼓勵學校家教會及家教會聯會舉辦更多家校合作活動、推出「正向家長運動」、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設計和發展家長教育課程架構、電子學習課程以及職場家長教育課程等。

事實上,社福界自70年代而來一直致力推動家長教育,並以此作為支援家庭的主要預防策略,目的是鞏固家庭面對逆境的抗禦力,以防止家庭問題發生。近年社福機構因應本港家庭形態的轉變,積極推動服務創新,如發展專為離異家庭而設的共享親職教育、涉及多代家庭的祖父母親職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長支援以及推廣父職教育等。

業界的專業經驗及相關研究亦引證出,具質素的家長教育不僅只是傳授家長教養子女的知識與技巧,更應從家庭的整體需要著手,例如夫婦關係的建立、父母角色適應、父母的個人情緒支援也是重要元素。而家庭友善的社會環境 (包括公共政策及社會氣氛),對於父母能否有效實踐親職功能也至關重要。

誠然,要減少現今社會的過度競爭文化,必需要打破當中惡性循環,其中關鍵是如何在現有家長教育工作注入新思維,建構更多另類可能性,讓家長了解及體驗到「贏在起跑線」以外的親職經驗。因此,家長教育運動應以推動親職文化更新為目標,致力重塑社會氛圍,向社會展示兒童成長的多元性,締造與競爭文化相抗衡的另類文化,從而逐步帶動社會文化觀念上的改變。

過度競爭文化的確令本港家長及兒童面對沉重壓力,甚至嚴重扭曲兒童應有的快樂童年。追本溯源才能對症下藥,要減少過度競爭文化,除加強家長教育工作以外,更必需認真檢視香港教育制度(如學位分配機制、大學收生政策、中小學課程檢討等)與競爭文化形成的關聯,方能還香港家長及兒童一個快樂的家庭。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總主任(家庭及社會服務)梅偉強

2019年5月

標籤: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