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2017年9月開始,為期三年的民間主導房屋試驗。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作為房屋中介平台,承租和翻新閒置住宅單位,邀請不同非政府機構參與,負責營運項目,並為社會房屋居民提供社會支援服務。「有賴社會上不少善心業主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支持,我們衷心感謝他們的參與和鼓勵。計劃自開展至今,接獲有意出租的住宅單位共有743個,提供超過500個單位給有需要的基層市民居住,現時超過1000人入住。」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陸志聰醫生說。
根據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社會影響評估,發現97.4%的住戶表示滿意計劃,成效非常正面。基層街坊入住共享房屋前居住在不適切住房,人均居住面積只得62平方呎,入住後大幅上升93.5%,達至120呎,住屋質素得以改善。至於住屋開支方面,租金及水電費的中位數由$5380大幅下降31.2%,減至$3701,舒緩住屋開支壓力。住戶亦成功建立社區資本網絡及鄰里互助關係,例如:參與更多社區活動(+16.9%)、義務工作(+12.6%)及樓宇管理(+60.9%)。而95.9%受訪居民表示在入住後認識了新朋友,街坊在彼此認識後,亦會主動關心鄰居及對方需要,避免「被社區孤立」的情況。
推動社會房屋運動 成就香港民間社會房屋生態
「過了三年,我們累積經驗,真的很多人,很多不同群體可以參與其中,不論是發展商、個別業主、政府部門、基金會、甚至商界朋友,可以和我們一起為基層市民提供適當的居住環境。我覺得已經推動社會動員,讓這(社會房屋)運動繼續走下去。」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說。
蔡海偉指,社聯一開始訂立目標,在數年時間內建立這個社會房屋生態圈,在營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前,香港不是太多社福機構擁有營運社會房屋的經驗,至今共有14間社福機構參與了計劃,提供房屋單位及社會服務給有需要家庭,推動到鄰里之間的關係,互相守望相助。機構也反映計劃很有價值,非常實際及「好貼」地協助基層市民,機構亦覺得應該做得更多,除了14間機構參與外,有不少機構願意再行多步,例如:一些機構自行興建「組合社會房屋」,擴大本港整個社會房屋的供應,反映「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有成效。再者,越來越多機構及有心人願意參與投入整個社會房屋計劃,對於不少市民輪候公屋,民間提供社會房屋的能力的確是大大提升。
「雖然做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是好辛勞的,不論是社聯及營運機構的前線同工,都是花了很多努力,但見到街坊的改變,看見街坊的回應很正面,令我們都覺得十分值得,我們的計劃協助了很多家庭,大家都覺得好感動好開心。」蔡海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