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海偉先生
資訊科技發展迅速,使資料便攜性大增,機構可隨時隨地索閱所需資訊,包括一些個人資料,但隨之而來,資料外洩的風險也愈來愈大。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PCPD)於2024年接獲203宗資料外洩事故通報(當中67宗來自公營機構、136宗來自私營機構),較2023年的157宗增加近三成,主要涉及黑客入侵、遺失文件或便攜式裝置、經電郵、郵遞或傳真意外披露個人資料、僱員違規、系統錯誤設定等。這些事故可能導致個人資料被不當使用,打擊公眾信心,亦成為政府、各行各業,以至非政府機構的惡夢。
社聯早前邀請公署分享預防及處理資料外洩事故的關鍵策略,以提升機構的準備和應變能力,當中提及一些實際案例,如有公司的電腦系統及檔案伺服器遭受勒索軟件攻擊及惡意加密,並要求公司支付「贖金」以解鎖被加密的檔案;也有學校的即時通訊軟件帳戶「被騎劫」,家長收到要求轉賬的訊息,結果發現300多名人士的個人資料遭洩漏,更包括已離職的教職員及學生。
非政府機構亦掌握大量服務使用者資料,要防患於未然,必須制訂嚴謹的政策和措施。以上述的學校即時通訊軟件資料外洩事故為例,公署提供了一些方案,包括:
- 為所有即時通訊軟件帳戶啟用雙重認證功能:因軟件會要求用戶以短訊或電郵驗證身分,即使密碼外洩或帳戶遭到入侵,亦能及早發現危機。
- 定期檢查已連結裝置:登出不再使用或不明的裝置連結,避免未授權第三方存取敏感資料。
- 定期整理已儲存的個人資料:訂定資料保存期限,並根據指引定期清除,以減低外洩風險。
- 制定即時通訊軟件使用指引:明確規定使用守則,加強職員保障個人資料私隱的意識。
- 定期向員工提供資訊科技安全培訓:提高員工對最新安全漏洞資訊的識別能力及應對方法。
上述保安原則亦可應用於機構的其他資訊儲存平台與日常運作,而公署出版的《資料外洩事故的處理及通報指引》亦載列事故應變計劃,值得各行各業參考,詳情可瀏覽www.pcpd.org.hk。
文章刊於2025年3月21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