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成長於香港經濟起步的年代,小時候社區關係密切,住的穿的吃的玩的都近在咫尺,街上多是小販擺墟,販賣著各式各樣的日用品,與其說是商戶與顧客的關係,其實更像近鄰。
到了今天,莫說小販,就是小店也不多見了。六,七十年代本港小販人數達到四萬人以上,現在只剩5,148名持牌固定攤檔小販和383名流動小販。其實,城巿發展與墟巿其實並非處於對立點,許多時候相輔相成,尤其在我們這個貧富極懸殊的社會,就更需要發展社區經濟。
過去幾年社福界和基層組織一直在不同地區試辦墟市活動,與不同持份者合作和交流,期間得到不少寶貴經驗。對於基層人士來說,墟市除了提供難得的社區經濟機會,檔主的手藝得到顧客賞識,更添一份滿足感和能力感,故墟市具有獨特的意義和社會效果。
不過,現代墟巿要辦得成功也有一些關鍵元素,例如選擇地點及需要突破一些法例關卡,以至要懂得巿務操作竅門。因此,我們向基層檔主及機構同工進行營墟培訓,了解墟市發展及相關政策(例如小販牌照申請及食物安全等)、墟市主辦者及攤檔經營者的角色、權利與責任,以及學習提升產品設計和街頭市場學等。
由今年9月至2020年1月全港各區會進行12個社區墟市,其中這個星期日(10月6日)將會在西貢海濱舉行,當日有乾貨、有機蔬菜、布藝、皮革手作、自家製天然美容品及貓狗用品等攤檔、街道遊戲及工作坊等。這次社區墟市與西貢小店合作,墟市顧客可獲區內小店優惠劵,為小區帶來社區經濟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