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人口健康调查报告书》显示,慢性疾病如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在香港15至84岁人口中仍然普遍,比率逐有上升。政府于2022年底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应对人口高龄化及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挑战,同时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向患者提供资助,而各区的地区康健中心陆续投入服务,当中少数族裔也是重点服务对象。
根据本地不同的研究调查,少数族裔的慢性疾病发病风险较华人高,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共建健康家庭计划」的调查就有超过75%的少数族裔服务使用者存在肥胖问题;而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的服务使用者在接受健康检查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在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担任社区健康主任的巴基斯坦裔Maria说,小时候看到亲戚不懂得管理自身健康,身体肥胖,但又缺少运动,加上饮食较为多油多盐,加重身体负担。
据知当局即将把「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详情翻译为多个少数族裔语言,方便少数族裔人士使用地区康健中心的服务和转介至私营医疗服务,以获取适当的诊断和管理疾病方案。然而,地区康健中心要到位地服务少数族裔,亦需要在服务安排上有一定调整,例如聘请少数族裔前线人员或透过少数族裔义工接触和服务族群,不仅可以与族群成员更好地沟通,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带动整个族群提升健康意识。
至于少数族裔服务网络也须与地区康健中心更紧密的合作,例如定期举办少数族裔健康大使培训计划,鼓励族群积极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及使用基层医疗服务。再者,医护人员亦可参与不同的文化培训活动,了解少数族裔的健康需要,提供具文化敏感度的治疗服务。这样的互动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所需的照顾,还能促进社区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