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九十年代加入社聯,任職復康部。記得當時翻查檔案,看到一份由殘疾團體於八十年代出版的刊物,封面標題是「向地鐵宣戰」。
究其原因,地鐵通車初期,定位為快速的集體運輸系統,拒絕為行動不便的乘客提供無障礙設施,認為殘疾人士可使用由政府資助的復康巴士,令殘疾團體非常不滿。
其實香港復康會的復康巴士服務始於1978年,使用兩部由外界捐贈的復康巴士,接載殘疾人士上班、上學、接受康復訓練、覆診等。而政府則在地鐵通車後不久,即1980 年開始資助復康巴士服務。當時的復康巴士並沒有配置升降台,主要靠車長以人力搬運輪椅乘客上落車。
今天的復康巴士當然先進得多,車廂內設有多項對應殘疾人士乘車需要的特別裝置,包括雙臂自動輪椅升降台、固定輪椅安全鎖、乘客安全帶和上落車提示燈等,從而保障乘客安全。
雖然「復康巴士」現在提供固定路線、電召服務、聯載服務及穿梭巴士等多元服務,而坊間亦有無障礙的士服務,但相對全港逾9萬名輪椅使用者而言,無障礙交通服務仍然供不應求,尤其的士服務最不足。面對人口高齡化,相信市民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根據平機會去年發表的《香港無障礙的士研究報告》,本港只有0.5%的的士可供輪椅上落,這比例遠低於世界上其他人口及收入水平相若的城市。政府應研究不同措施,以增加無障礙的士的數目,例如:資助的士車主更換無障礙的士;或立法規定車主更換新的士時必須更換為無障礙的士。